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海陵区方言(海陵话和姜堰话区别)

导语:眄与瞯 ——海陵方言词考

读《列子·皇帝》,及“…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不由会心 ——说列子学艺,慎思谨言才换来夫子的“一眄”, 因这个“眄”字,在我家乡泰州方言里是个常用词(读如miá),意思是斜瞥,一眄即斜眼一瞥,斜瞟。 列子是战国早期人,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眄”还活得好好的,词性用法一直未变。

《汉语大字典》这样解释“眄”:

斜视,不正眼看。《说文》:“眄,衺视也。秦语。” 段玉裁注引《方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眄。” 衺同邪,欹邪、邪恶。

有两层意思:一,不拿正眼看,斜视,也带有嫌弃或者不满,小视的意思。 秦汉时期的《苍颉篇》也解释为“旁视曰眄”。二,《说文》、《方言》是汉代的语言文字著作,眄这个字源自古秦地方言,至少在汉代之前通行于关中秦晋地区。

翻翻古籍,这个眄字其实是个常用字,自战国、秦汉始,隋唐直至明清,使用从未曾断过:

《庄子•山木》:“虽羿、 逢蒙不能眄睨也。”眄睨即睥睨,而睥睨本义就是斜视、轻视、小视。(战国)

《凛凛岁云暮》:“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汉)

《史记•邹阳列传》:“众莫不按剑相眄者。”(汉)

陶潜《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东晋)

李冶《感兴》:“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词。”(唐)

刘禹锡《始闻秋风》:“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唐)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唐)

周邦彦《拜新月·高平秋思》:“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宋)

……

弘历《过镇江府城》:“秀丽江山穷睇眄,喧阗老幼廑咨诹。”(清)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近古元明清古籍诗词当中这个字用法多来自于隋唐以上的诗词,如“眄睨”、“眄睐”、“盼眄”、“流眄”、“睇眄”,而口语化用法则多见于唐以上,李白、刘禹锡的诗里“眄”还是口语词,而今天的用法则完全局限于书面语了。可推见,眄字一开始从先秦关中的口语,逐渐书面化,唐宋以后或许只能在方言里零星寻得了。

眄音免miǎn,海陵方言读miá,除了音调不同,韵尾也丢弃了,或与东南吴楚方言韵尾残缺演变有关,本篇不讨论音韵音变。

我的家乡海陵处长江下游北岸,先秦时江淮间属吴地东楚,按《方言》说法“眄”是秦晋方言,吴楚上古方言里显然没有这个词,应是后世中原移民南下带去。又家乡古代处海角一隅,边鄙安宁,东晋永嘉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大批中原移民南下长江中下游,经留此间沉淀,学界认为此间方言(与客赣方言一起)形成带有西北秦晋语的若干特征,不无道理。

故乡方言里关于“看”的词不胜穷举,除了看,尚有相、望、睄、眯、眍、瞄、睃、盯、瞪、瞟、眄,等等,还有一些借语词如扫、斜、勺(歪)、勒,本篇讨论的当然不是这些,还有一个意思与“眄”词义相近的字——“瞯”。

“瞯”(目闲)在海陵方言里读如孩hái,意思也是斜看的意思,却比“眄”目光更凶狠,表示怒目斜视,有怨忿或愤怒的意味。

《汉语大字典》解释“瞯”:

《说文》:“瞯,戴目也。从目,閒声(閒即闲)。江淮之间谓眄曰瞯。”

《方言》:“瞯,眄也。吴扬江淮之间或曰瞯。”

《广韵》:“瞯,人目多白。”

意思明白了,瞯字有几层意思:一,原指眼白上翻(戴目),也指一种眼疾(多白)。 二,吴扬江淮之间管“眄”也作“瞯”。也就是说,吴地江淮间本来没有“眄”这个字,管斜看这个表情作“瞯”,其实是个借音字。 实际上“瞯”字义也跟“眄”有所不同,都是侧目斜看,但“眄”是一瞥中或带有轻蔑,而“瞯”则是怒目瞪眼、有翻白眼的形貌。

再查文献,确乎找不到这个“瞯”字表示斜视义项的出现,证实这是个方言的借音造字,早在秦汉时期就用了。

至于这个字读音,普通话咸xián,而方言里读孩hái。其实方言是古音的传留演变,音韵不在本篇讨论重点,但稍有语文基础的读者就能理解,《广韵》:“瞯,户闲切,平山匣。”,也就是声韵由户闲切得,古音若“韩”,经历了颚化演变,今天演变成“闲”了。

这下清楚了,早在先秦年代,斜眼看人,北方秦晋说“眄”,而南方吴楚江淮说“瞯”,一个雅言,一个土语,被汉代的语言学家们调查记录在册了。 而二千多年后今天,这两个字还同时在海陵话里完好保留着,印证着历史深处一段祖先由中原向南方播迁融合的足迹。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娴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