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龙氏是什么姓(豢龙氏养的是龙吗)
导语:“豢龙氏”族氏考,兼论“龙”之形象——《山海经》系列研究
《海内西经》有文:“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此节前人注解皆以“陵居”连读,本人细审后,认为此为误读,有待商榷。
前人文献常有以方物代指国族、人物之惯例,经中也多有记载,勿庸赘述。我意此“龙鱼”后所载“陵”为人名,即上古著名人物“有逢伯陵”,也指代“有逢氏”一族。此有何证与?此节文中后接“一曰鳖鱼”即暴露出一条线索。《逸周书.王会解》云:“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此“鳖封”者,《海外西经》又作“并封”:“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并封”是为“有逢氏”一族,有炎帝之孙为“有逢伯陵”,本人于《“商奄”、“丹朱”族源考》一文中考之甚详。故“有逢伯陵”固可以“鳖鱼”称之。尤可论者,此节文中有“状如狸”、“其为鱼也如鲤”,而“有逢氏”之后裔有“大人之国”为“厘”姓,“苗民”为“厘”姓,春秋时“狸”姓以“丹朱”为先祖而祭祀,“丹朱”亦出自“有逢伯陵”(上述考证皆见于本人《“商奄”、“丹朱”族源考》一文件),故“狸”、“鲤”、“厘”皆通而实为一字,颇疑其得姓即出于此。
《海内经》有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伯夷父为“大费”,而经中始见“龙”字,其名前人皆无考。我意此“先龙”当作“姺龙”,即明其所出自“姺”姓。《海内经》云:“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海内西经》亦云:“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此“流黄酆氏”当即“有逢氏”,与“流黄辛氏”本为同一族,因“鼓与钦䲹杀葆江”之罪而得氏“有辛”(详见本人《“龙”、“凤”字考,兼论“有辛氏”族氏名称之由来》一文)。
《大荒西经》有文:“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此节前述“互人之国”,前人注释当作“氐人”,其先为“灵恝”,“恝”音为 jiá,前《海内西经》所引文中又有“一曰鰕”,此又可通,“灵恝”即“先龙”与?《海内经》中“氐羌乞姓”,颇疑此“乞”姓或通于“几”、“祁”、“耆”,同于“尧”之姓,皆得之于“重、黎”,无非“氐人”从母系“有逢”而得氏、“尧”从父族而已。此节中之“鱼妇”,我于前撰诸文中已论之其即为《海内经》所载之“阿女缘妇”,又号为“鱼复”,其后裔为“共工”、“丹朱”而与“有逢伯陵”同族,正为“先龙”母系一族,与本文所论可相互印证。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对魏献子曰:昔廖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后纪》卷八又云:“ 有叔安异(裔)封于董,董甫(父同)以豢龙事舜,封于鬷川,别为 鬷邑,更为关龙,音豢龙。豢龙同关龙,龙逢其后也。廖、董、关龙,则夏灭之,鬷则商灭之。”,“关龙逢”为夏时著名大臣,其名中之“关龙”即“豢龙”,颇疑“逢”得之于其族名,实为“有逢”之后。《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又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各文献参照,可知“豢龙氏”又称作“豕韦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更非无因,“刘累”即为“尧”后,与“豢龙氏”出自同一父系,关系密切,故可得其术而更之。
《国语·晋语》有一段范献之自述世系的话:“自虞以上为陶唐氏 ,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在周为 唐杜氏 。”,如前述已知此“豕韦氏”为“尧”之后,而非上古之“有逢氏”,不过可能两族关系密切,已于夏商时合为一族。《路史卷十七·后纪八·疏仡纪》:“籛之字铿,封于彭,是为大彭。彭祖以斟雉养性,事放勋。”,审其文意,“尧”时尚为两族而为与族,其名“大彭”,并疑出自“有逢”。文献有缺,而于经中有此线索,实为难得。“豕韦氏”其得名前人或云因其族以养猪为业,其论或不误,但于经中资料而考之,可资补充。
《海内经》有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此黄帝世系所传之“韩流”,又有文献作“帝乾荒”,考其形象,显然为“豕”形,“颛顼”其名有一说得自其形象,或与其父相类,不知是否其世业即为养猪而作此穿附之说。其地于“流沙之东,黑水之西,”,以地图观之,似处于“昆仑之虚“。“取淖子阿女”一句中透露出“韩流”姻族居于大山之下,此大山者,与前述“流沙之东,黑水之西”之语相参照,非“昆仑”无以当之。《中次七经》有载:“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而人面也。”,此经所载即今天“嵩山”山脉,正为“昆仑”范围。《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此正与《中次七经》所奉之神相合,可证其地上古为“颛顼”后裔所居,其文下接“氐人”、“鱼妇”,皆为“有逢”后裔,又与“豕身而人面”之神相合,“有逢”之图腾为“豕”,而其世业为养猪可得其实,适名“豕韦”可矣。
其实,《海外西经》即有载:“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彘”即为“豕”,或有人认为是“野猪”,可见前文所论得当。后世讨论“豢龙氏”、“御龙氏”所豢养的“龙”到底是何物?多有歧见,现在就很明显了,就是今天常见的家畜------“猪”。可“猪”为何能称作“龙”呢?我们仍于经中可发现其线索。
前述《大荒西经》引文“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海外南经》又载:“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二者显为同事异文。引文过于简略,或有缺文,我们只能作一推测,所述大略仍为大洪水之事,其水泛滥至“鱼妇”所居,其不得已而改其世业,以鱼为生。“鱼妇”又名“阿女缘妇”,按前《海内经》引文“淖子曰阿女”看,“阿女”又作“淖子”,“淖”又通“独”、“蜀”,即上古著名国族“蜀山氏”,其图腾显然为“蛇”,此“蛇乃化为鱼”,不仅说明其世业有变,其图腾亦随之有变,其后裔为纪念其先,故把其先的“蛇”图腾与“彘”图腾加以混合,创造出一“猪头蛇身”的新图腾,而又身具鱼的特征,这就是后世著名的“龙”图腾。“豕韦氏”或许在养殖过程中培育出一种新的“彘”品种,为神其状,以图腾名之为“龙”。
或有人说“龙”有角,而“猪”却没有。其实,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龙”字形象是没有上面的构型的,是一巨口有牙的“蛇”的形象。其上部的部分也不是角,而是“辛”字(详见本人《“龙”、“凤”字考,兼论“有辛氏”族氏名称之由来》)。原来我们对“龙”字巨口中的牙总有怀疑,因为“蛇”的这一特征并不明显,现在知道此实为“彘”首,那有獠牙就是自然的,其构型也相当准确。
本文的讨论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1、“龙”的初始形象为“猪头蛇身”,其源自“蜀山氏”“蛇”的图腾和“猪”图腾以及“鱼”的形象的混合创造;
2、上古夏及夏以前的“豢龙氏”即“豕韦氏”,非为“尧”后“刘累”一族,而为“有逢伯陵”之后裔,世业养猪,号为“龙”; 3、“氐人”与“陶唐氏”或有共同的父系起源,俱为“重、黎”之后,其姓“乞,通于“祁”、“耆”、“几”,而于夏商时合为“有逢”,彭祖即其后裔。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