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身在红尘中心在世俗外(身在红尘心在佛门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身处红尘中,心在俗世外,方为宠辱不惊的真功夫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身在红尘中,心在世俗外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身在红尘中,心在世俗外(身在红尘,心在佛门是什么意思)

文|国学书舍

道德经:身处红尘中,心在俗世外,方为宠辱不惊的真功夫。

人生有诸多的烦恼与痛苦,痛苦本身来源于负面事件的出现,而更多的却是事情带来的情绪。

当外在有了变化,有了得失,自我情绪就会产生巨大波动。

《道德经》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一个人内心不平静的时候,外在的宠辱对于自身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人面对外在宠辱、得失、毁誉、饥渴、寒暑等视之为自然状态的时候,便是“至我”的境界。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鲁哀公问孔子说:“卫国有一个形貌难看的人,男人和他相处都舍不得他离开,女人见了他都甚至想要做他的妾,这样的女人都有十几个了。

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高见,但是他应和着别人,没有统治者的权位去挽救人们的死亡,也没有积蓄的钱粮去满足人们的温饱,而且面貌丑陋,让天下人都要震惊。他应和着不提倡什么智慧,也没有脱俗,但是所有人都与他亲近。

我把他招来看了一下,果真是样貌丑陋,但是跟他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对他有了解。不到一年,我就很信任他,甚至想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管理。他却神情淡漠的推辞,后来我的内心忧虑,好像丢失了什么。”

在庄子的口中,描述的是一个得道之人,并非是真实出现的,而是庄子塑造的一个德行完备的人,而根源就在于“才全而德不形”。

所谓“才全”,就是内心不受外在形体的拘束,无论是生死、存亡、又或者毁誉、饥渴、寒暑等,都能顺应外在自然,不以外在宠辱得失为自己主导,也没有扰乱自我心灵的平静,能够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

“才全而德不形”,外物即便是千差万别,内心都能守道如一,视之为自然,一切安于自在,这就是庄子通过这一个形象所衬托出来至高的境界,也是向世人阐述的道德至高观点,庄子认为,真诚有道的人都能做到才全而德不形。

有一个得道高僧叫维摩诘,他是与佛祖同时代出生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产无数,人生特别潇洒,游戏人间,享受人间富贵与繁华。

但是另一方面他同样熟读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界也被称为火中生莲花。

有一天,一个光严童子就问维摩居士说:“你从哪里来?”

维摩说:“我从道场来。”

童子又问:“道场在哪里?”

维摩说:“直心是道场。”

这个时候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就是沉静之心,抛弃一切烦恼万物,灭绝一切妄念杂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道,面对任何事情内心都有一种清静,这便是修出正果的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是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基础,外物的变化也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程度,对于自身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真正的修道,就是有“直心”,有一种纯粹的心境,一切安于外在变化,这样即便处在俗世繁华之中也有一份心静。

就好像有这样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心中有佛,又何惧外物的呈现。

延伸到人生的处事态度之中,如果能够冷静的观察事物,减少不必要的心思,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意气风发,都有一种向上的精神,更能体会人生真正的乐趣。

在花败时不落寞,在花开时不傲娇,在嘈杂的环境中不必关闭门窗,以求心静,也只能如同局外人一般破除心中的尘埃。

身在红尘中,心在俗世外,这可谓是闹中取静,冷处热心的真功夫。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身处红尘中,心在俗世外,方为宠辱不惊的真功夫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