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是如何促进西欧工业蜕变的(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原因)
导语: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是如何促进西欧工业蜕变的?
提起工业革命,我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英国。我国初中历史课本中明确地写着,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是英国,时间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一百多年后,欧洲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是德国和美国。
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的皇帝是乾隆皇帝。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的清政府还停留在封建社会,仍然沉浸在中国乃世界第一大国的幻想中。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变得越来越落后。
虽然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国家是英国,但是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影响。以至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革命的发源国家变成了德国和美国。这说明,整个欧洲工业化的氛围是十分良好的,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业革命呢?
工业革命其实就是生产领域发生的一种革命,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以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替代个体户的生产。由此,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都大大地提升了,英国的国家从农业国逐渐转变成了工业国。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欧美各国的生产力,让人们再一次为机器带来的力量而感到震撼。可以说,这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们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呢?世界上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其实,这两个问题背后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今天,我们就从中世纪城市发展的角度来探究一下西欧工业是如何蜕变的。
一、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究竟是什么?城市又是如何起源的?很少有人真正地去思考过这些问题。
在中国文字中,城市其实包含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城,一个是市。城指的是古代的城墙。在我国古代,人们需要修筑城墙来保护城市的安全。而市指的则是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后来才衍生出城镇以及行政区划单位的意思。
在学者看来,城市的形成基本上都以两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因为人类的聚集生活,第二种是因为人类的集中交易。古代的城市和现在具有很大差距,其规模简直无法和现在的城市相比。
众所周知,城市中是无法进行农业劳动的。古代更是如此,城市中的人需要依靠周围的农业生产生存下去。因此,古代城市的规模很小。
然而,学者们根据史料推算出来了12世纪和13世纪英国的城市数量。他们发现,13世纪英国的城市数量是12世纪的五倍。那么,西欧的城市规模是如何扩大的呢?
首先,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大量增长有很大关系。
在当时,欧洲本来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中。在庄园经济之下,他们可以通过农业生产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在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人们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中,城市人口数量是非常少的。
后来,雇佣制的出现让庄园经济日渐瓦解,很多农奴从庄园中解放出来。这些农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命运,同时,战争的减少也同样为人口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总之,在这一时期,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了。
人口是什么?人口其实就是劳动力,城市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的提高。因此,城市的规模也就比之前要更大了。
其次,西欧城市的贸易功能逐渐取代了军事功能。城堡是欧洲著名的古建筑,其实,城堡的最初功能就是军事防御。然而,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市场和贸易都实现了扩大,城市中出现了更多的工匠。
对于农民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只有在有多余的粮食时,他们才会用其进行交易。可是对于城市的工匠来说,他们最初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交易。
虽然这些城市中的工匠或许也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也从事耕种。但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农业生产,而是来自于从事的制造业。他们无需靠农业生产来生存,在城市中,他们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来维持生计。
一开始这种生产规模是很小的,基本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作坊,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个体户。在这种个人的小作坊中,加上老板也不过才三四个人。他们在销售产品时不会遇到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独立进行生产和销售。
此外,工匠的职业种类相对之前也更加丰富了。一开始,城市中最常见的工匠职业大多是裁缝、木匠、铁匠、鞋匠之类。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还出现了食品加工等新兴工业。
二、机械的普及还记得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标志吗?历史老师曾经说过,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意味着人力劳动力已经逐渐为机械所替代,机械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
一开始,人们只是使用手工生产。后来,人们将风力、水力转化为动力,逐渐应用到个体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之中。但是,那时动力的使用不过是小规模的。直到中世纪早期,某些动力机械才真正普遍使用在工业生产之中。
水力磨坊就是其中一个,水力磨坊就是利用水的动力来生产面粉及进行纺织。随着水力磨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城市开始使用机械进行生产。但是有些地方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使用水力磨坊,在这种情况下,风力磨坊出现了。
风力磨坊具有很多水力磨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冬天的温度较低,河水容易结冰。此时,水力磨坊就不能使用了,但是风力磨坊却不会受到这种限制。另外,某些地方水资源并不丰富,因此也没有条件建造水力磨坊。
总之,风力磨坊是人类在机械使用上的又一大进步。在风力磨坊出现后,英国各地都掀起了建造磨坊的浪潮,磨坊也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普及。水力及风力磨坊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解放了一批劳动力。
此外,水力还被应用于洗衣及冶铁行业。在水力漂洗机还未出现的时候,人们通过用双脚踩踏的方式来清洗衣物。而水力漂洗机正是利用水的动力来推动水轮,而另一头,人类的双脚也被两个锤子所替代。在冶铁行业中,水力主要应用于水车。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蒸汽机。不管是水力磨坊还是水车,都是将水力转化为动力,风力磨坊的原理也与此类似。蒸汽机则是利用蒸汽的能量转化为机械功,这一点在水力及风力做功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将水力和风力转化为动力都需要依赖自然条件,如果水力或是风力不足,那么机械也就无法使用。总而言之,水力及风力做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蒸汽机不是这样,蒸汽机利用的蒸汽的力量,不像水力和风力那样需要依靠自然。
因此,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三、纺织业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地扩大,纺织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纺织业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过去,从事纺织生产的基本上都是个体户。也就是说,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没有出现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
但是当生产规模扩大后,纺织业中出现了商人的角色。那些生产者不会再和消费者直接接触,他们只负责把货品卖给商人,商人再将这些商品分销到各地。这正是商人获取利益的方式,纺织业也变得越来越兴盛。
不过,凡事都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状况。大约在十四世纪,纺织业开始走下坡路。学者认为,纺织业过于沉重的税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纺织业由此从城市转向农村。此时,纺织业中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城市中,商人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赚取差价。但是转移到农村后,资本家出现了。这些资本家拥有固定的生产机器和生产场地,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向农民收购羊毛,在自己的工厂雇用工人进行加工,然后再将成品卖给布商。
也就是说,以前的生产者变成了工厂中的工人,他们为资本家工作。而生产个体户也逐渐向工厂制转化,使得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更加集中。
正因为这种转变,很多村庄都转变为城市。城市越来越多,工业化也逐渐风靡西欧。其实,城市和工业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西欧工业化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为西欧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工业化反过来也对中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另外,工业化的成果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历史进程才完成了工业化。
参考文献:
徐浩《西欧工业化的中世纪起源》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