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庄子为什么这样跩(为什么庄子反对仁义)

导语:为什么会有苛政?庄子:治理的过错

自从孔子过泰山侧,喊出“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2500多年过去了,好像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总也躲不过这一关。

按理说,每个朝代建立时,都会有一段时期的治世,比如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宋朝的“仁宗之治”等等。可为什么后来,就变得苛政猛于虎了呢?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苛政?

庄子认为,这恰恰是因为管理者们,内心里有了治理的念头。

因为:

“治,乱之率也。”

本来是想把自己管理的这个地方,好好地给治理一下。结果呢?却变成了为害一方的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也。”

这世俗中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喜好,就是喜欢别人与自己相同,不喜欢别人与自己不同。要不然,为什么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

也正是因此,当一个管理者有了“治理”这个念头时,就难免会这样。

就像几年前,不少地方不就出现了,临街商铺全部被要求用统一招牌的情况。不管做什么买卖,都用同样的尺寸,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字体……

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也”。

或许,一些人会觉得,这也没什么。

毕竟临街的商铺招牌这么一弄,城市一下子就整齐划一,变得干净整洁了。可是如果执行的人,发现这里面其实有利可图。于是就变成了,这样的招牌只能在某一家做,其他家即便做得一样,价格还更便宜,那也不可以!

会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确实很难说。

但如果真的出现了,实际上这种现象,就已经是苛政了。

由此可见,为什么会出现苛政?就是因为管理者的头脑里,有了治理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大多是出于“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

换言之,并没有什么民意。

更有甚者,完全是逆民意而行。再加上执行层面,干一些瞒上欺下的事,可不就变成苛政了!

这样的治理多了,虽然本意是为了“治”,可往往结果却成了“乱之率也”。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庄子那句话:

“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

在整个社会管理中,虽然老百姓处于最卑下的一个地位,但却不可不顺应。

为什么?

因为这是基础。

虽然老百姓就像土地一样,不管老天刮什么样的风、下什么样的雨,好像除了接受和忍耐,什么也做不了。

然而没有了土地,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为“索彦读诗书”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并转发。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