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我们的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呢(古书不加标点的原因)

导语:我们的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我们的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因为在古代文人并不需要这些标点符号。原因是汉诗文自古有一套读法,即吟诵。古代的很多儿童课本上,都有圈点勾画的读法符号,这就是一套完备的吟诵读法符号,用以教学生学习吟诵方法的。古代成人阅读的书上就没有了,就好比今天我们的拼音,只有低年级段的课本上有,而学会之后,就不再需要标注了。

这套用于古代儿童课本的读法符号标示了平仄格律,字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节奏韵律。日本、朝鲜、韩国的汉文课本上就是有这一套读法符号的,他们来中国学习汉诗文,将这套辅助学习的符号带回去,代代相传,至今还在使用。

我们把这些中国的、韩国的、日本的吟诵符号相对照,再与民国以来叶圣陶、朱自清、赵元任、唐文治等先生的论著中的吟诵符号相对照,再与我们采录搜集的上千位老先生的吟诵录音相印证,参考了前人的这些符号,制订了一套简单易行的吟诵符号,一共八个符号,就可以把大部分字音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节奏韵律基本上标志出来。下面做具体介绍。

吟诵的规则是因文体而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标注符号的时候,对不同的文体是分别对待的。从大的角度来说,文体可以分为诗和文两类。这两类内部又可以根据形式分成格律体和非格律体: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词曲,文分古文古赋和骈文骈赋。下面说说标注的原则及方法。

1.【近体诗词曲】

近体诗词曲每个字都标注。近体诗主要通过声律来造成音乐上的美,所以,我们严格按照格律进行标注。以横代表平声字,以竖代表仄声字。

平仄都有长短之分,一三五字的平声是短音,用“短平”(短横)表示;二四六字的平声长两倍,用“中平”(中横)表示;韵脚处的平声最长,用“长平”(长横)表示。

仄声中上、去声比入声要长,以竖线表示,在吟诵的时候,竖线时长基本相当于短平时长。入声最短,以竖线加一点表示,很像感叹号,因为入声属于仄声,所以也用竖线,下部的点表示读得短而重。

平仄不但有长短之分,还有高低之别。大概而言,中古音仄声比平声要高,所以我们这套符号横在下面,竖在上面。

吟诵的时候,按照符号的长短处理字音的长短,按照符号的上沿高低处理字音的高低。但有一点要说明:平低仄高这个规则仅限偶位字和韵字,奇位字的高低一般会受到后面的偶位字的影响,比如“迟日江山丽”,“日”是入声字读高音,“迟”虽然是平声字,但是也会受到“日”的影响而读得高一些的。

词、曲有的是押仄声韵,词往往上、去通押,曲往往上、去分押,我们视情况,如果是上、去通押的韵则用小于号表示;如果是上、去分押的韵,则上声韵用对勾号表示,去声韵用下斜线表示,都要依调拖长。入声韵则要短促顿住。词、曲的入声韵也可顿住后再拖长。

2.【古体诗】

古体诗只标注入声字和韵脚。因为古体诗创作的时候不按照平仄格律进行,统一的吟诵规则只有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调式等。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而古体诗平、仄韵都可以押。所以,当古体诗押平声韵的时候,标注方法与近体一样,还是以“长平”表示。如果押的是仄声韵,那么要看是上、去声还是入声,分别标注。

综上,诗的吟诵符号归纳如下:

3.【骈文】

骈文在总体上是以四六字对仗双行文的,所以也被称为“四六文”。规范的骈文也讲究平仄的交替。骈文的四字句往往是律句,六字句往往是骚体,所以标注的时候律句按近体诗标注,骚体句按楚辞骚体标注,即除了标注入声字和韵字之外,对于第一个单独节奏单位的字也标注重读符号,句中的连词和“兮”字标长读符号。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之处,不一一细说了。

4.【古文】

读古文时,字音有平读、长读、短读和重读四种。我总结为“字分实虚入,音分短重长”。符号只有“~!·”三种:平读不用标识,~表示长读,!表示入声字短读,· 表示重读。

一般来说,虚字多重读,实字多平读,入声字需要短读,逻辑重音等处需要重读,重中之重则可长读,其余地方平读。平、重、长读之间,有时也不是那么严格的,其中含有个人不同的理解。

所以古文的标注,不是那么确定的,书中的符号,除了入声字之外,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提示。诗以声为主,文以气为主。古文的读法,在此只能标注出字音的长短轻重,还没有标出句间、段间的关系,那些关系才更关乎“气”。文的吟诵的高下,在正确读出字音长短轻重的基础上,主要就是看怎么处理句和句、段和段的关系。

好的古文吟诵起来,起伏跌宕、闪转腾挪,好像打了一套拳,其中有无穷变化,又有无数细节,而气韵流转,最终收于丹田。古人吟诵,必摇头晃脑,身随气走,头随音转,曾国藩所谓“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读书而至此,方是喜读书。

——End——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