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五子作歌太康失政(太康失国出自哪里)

导语:太康失国,其弟作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是夏朝时候的事情。

中国史书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

夏朝的开国君王——姒启 夏朝的亡国之君——姒桀

夏后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到底是王位来的方便,太康不懂得珍惜。他整天花天酒地,灭绝做人的道德。老百姓对他很是不满,慢慢地就怀有了二心。

太康十九岁的时候,迷上了打猎。他经常外出打猎,一出门就走很久。这次他到洛水带去打猎。这次去的更久了,整整一百天过去了,太康也没有返回都城。这个时候,就出事了。

夏朝的老百姓对太康的行为忍无可忍,怨声载道。

有穷氏首领后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他趁老百姓对太康的行为无法忍受的时候出兵,把太康拒之于洛水边上。这样,太康就不能返回自己的国家了。没有办法,他就在阳夏修建了城墙,在洛水边上居住了下来。

太康有五个弟弟,他们一起跟着母亲来到洛水湾等候太康。这五个人埋怨太康的不作为,就写下了五首诗词。

(记录在《尚书·夏书》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意思: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诗。

我们来看第一首: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翻译: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这第一首便是说治国的根本在于民贵君轻啊。这个道理在当时是在先进。

第二首: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翻译: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纵观那些丢了国家的国君,哪一个没有好色荒淫?哪一个没有大兴土木?亡国之兆自古相通。

第三首: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翻译: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

一个国家法度紊乱,朝纲朝令夕改,灭亡自然是迟早的事情啊。

第四首: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翻译: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好的制度好的传统,好的法度,一旦废弃,自然会亡国。

第五首: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翻译: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这首诗字里行间透着绝望。

泰康在位十九年,终于在悔恨惭愧中驾崩。

纵观这五首诗,第一首点出亡国之关键。第2、3、4首分别找出了其他的原因。都是谴责太康的不作为的。有好的制度不遵循,有好的传统不发扬,这必然导致亡国。

《尚书》被后人定为五经之一,是历朝历代的教科书,至今奉为经典。不管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治国角度来说,都有很高的价值。

不知道是不是这五子之歌的作用,太康失国之后,弟弟中康继位。中康死后,中康的儿子相继位。另一边,后羿也是迷恋打猎,大权旁落在他的心腹寒浞手里。寒浞寻找相,并杀死了相。相遗腹子少康长大后最终复国。

这就是太康失国,少康复国。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