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曲则全枉则直是什么意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翻译)

导语:“曲则全,枉则直”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云:“曲则全,枉则直”,大多数人仅理解到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这一层,可是在什么情况下委曲才可以保全?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屈枉反能伸直?估计很少有人去体悟。

因而古圣先贤们留下的智慧之言往往没办法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因此人们总以为古圣先贤的智慧离我们凡人太过遥远,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

事情真的如此吗?

也许本篇文章能够带给我们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或许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会以此为契机,发生一些重要的改变也说不定!

好,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吧,来看看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究竟在说什么。

先看“曲则全”,“曲”,不直为曲。比如: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

绵延起伏的山峦

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大山的绵延起伏……。

在大自然中除了这种直观的“曲”,此外还有一种“曲”,比如白天与黑夜的往复,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以及花开花落、阴晴圆缺等等,这些都是老子所说的“曲”的内在含义。

因此,“曲”除了字面的弯曲意思外,其实更多的是在表达万物所历经的各种变化。

比如河流总是历经各种迂回、曲折,才能最终奔向大海。高山正因其山峦有起有伏,才成就了屹立不倒的雄姿。

试想,黄河如果不能迂回、曲折,而是如直线般一路向东,最终能汇入大海吗?肯定不能,因为它没办法逾越途中大大小小的高地或山坡。

绵延起伏的大山,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就在于其高处不是呈现整齐划一的高,而是既有高也有低,如此才避免了高处风力的不断积蓄、增强,从而被其摧之、折之的局面。当然也可以说这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即高山与风力相生相克的结果。

因此,“曲则全”所表达的是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法则——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造化的“成就”离不开“动”,离不开万物的变动、变化,只有“动”才能产生万物的生机,才能让万物生生不息。

所以《易经》系辞传中说“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与老子的“曲则全”如出一辙。

“曲”是最终达成“全”的必经之路,“全”是万物朝着哪个方向变动、变化,以及怎样变动、变化的根本和主轴。

正如老子在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存在,皆是为了利益、辅助、服务那个“无”实现其用。

在这里,“曲”就是“有”,而“全”则是“无”之用,也就是说,万物所历经的所有变化,其实都是在帮助大道来实现生生不息之造化。

宇宙万物皆是如此,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也不可以例外。

要让我们的身心性命朝着生生不息的方向造化,就必须经历各种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是顺境、逆境的变化,也许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也许是身中好的感受与不好感受的变化等等。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只能接受顺境,接受令人感到快乐、愉悦的人事物,接受身中好的感受等等,而不愿意接受一切我们以为的不好、不如意的人事物。

所以,《荀子解蔽》中有“凡人之患,蔽于一曲”之说,说我们这些未了悟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规则的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之所以不能活出生命本来的美好,就是因为总是被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喜欢的知见和习性所障碍(“一曲”,意思是指将人事物的变动、变化固定在某一处,固定在能如我们之意的地方)。

而人的身心性命与宇宙其它万物一样,必须要历经各种“曲”的淬炼,生生不息之造化才能开启,我们的身心性命才能因此而获得滋养,也才能因此而活出生命本来的模样——自在而美好。

这样一来,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古圣先贤要我们放下贪嗔好恶分别心。因为所有的好与不好,不过是我们内在的分别取舍知见和习性的使然,因为所有的好与不好,其实都是成就我们内在身心性命的菩提。

正如禅宗六祖所说:“烦恼即是菩提”。

烦恼,我们自以为的烦恼,其实不过就是内在本性造化时,气机在身中起伏的一种感觉,而正是因为我们对这种气机起伏感觉的抗拒,而误将成就我们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菩提当作了烦恼。

正因为如此,所以了悟“曲则全”这一宇宙万物造化之真相,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

接下来我们再说“枉则直”。

“枉”的本义也有弯曲的意思,可既然弯曲又如何能直呢?其实老子这里所讲的并非外在有形的东西,而是在讲我们内在的心性,也是进一步阐释“曲则全”这一大道生生不息之造化法则在人生的应用。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这是我们本心本性里所具有的,因此,当我们内在的气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互感应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比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的心情转换,如果将这些不同的心情用一条线串连起来,那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所以老子用“枉”来形容它。

再者,“枉”也有不正,邪曲的意思在里面,放在这里则表达了对七情之用必须要得当的意思,言下之意,如果用之不当,就会有偏离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轨道的可能。

而“直”呢,自始至终保持一个模样而不变,就如一条直线,没有任何的变化,就叫做“直”。

而什么东西才能自始至终保持不变呢?

道,只有道才是永恒不变的。而道在人又叫做性,天地所赋予给我们的那个圆满俱足的本性,由于祂亘古不变,所以用“直”来形容。

因此在这里,“枉”比喻的是我们多变的心,而“直”则是比喻我们不变的性。

当然,心与性并非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动时为性,动时则为心,这是从动静的角度来说。若是从体用的角度来说,性则为体,心则为用。

因此,“枉”代表七情的发动,代表性的造化开启,而在这一过程中,身中气机会因为动而带给我们很多感受的变化,而只要我们不对其施与人为的干扰和障碍,那么本性造化就会沿着生生不息之轨道向前推进,不会因为七情的发动,而跟着七情的跑,从而偏离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之轨道。这也就是“枉则直”的内在含义所在。

那什么是不施与人为的干扰和障碍呢?

简单的说,就是不对七情有所分别取舍,该来时就让它来,该走时就让它走,不追逐、不抗拒。

当然这不是头脑可以作主的事,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内观练习,体悟七情发动时内在气机与攀附其上的好恶分别知见、习性的关系,才有将知见及习气逐渐卸除的可能。

有不少修行人以为修行是要把内在的七情拿掉、空掉,以为要修到任何情绪、念头都没有,才算真正的修行。

其实这是对修行的误解,要知道既然七情和思维是我们本心本性中所具有的,那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就一定是为了成就我们的身心性命而生的,如果能够正用它,那它一定就能利益于我们的身心性命。

所以《中庸》才有“发而皆中节”之说,即心无论如何动荡,都与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相应、相合,就叫“中节”。

因此,七情和思维其实是成就我们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助力,只要能“发而皆中节”。

古人为什么要说“天人合一”?不少的人将天理解为外面的天,所以对其嗤之以鼻。其实古人所说的这个天,指的就是我们的本性,即天地所赋予给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心若能够“中节”,中这个本性的节度,就叫“天人合一”。

而“天人合一”就是“德”,所以德的造字就是双人旁加上一个直,再加上一个心,心与性合一,就是德。

因此如果说“曲则全”说的是大道的造化法则,那么“枉则直”则是说的“惟道是从”的德。

因此,对我们人类来说,能不能养德才是“曲则全”的关键所在。

而这个德并非是人们所理解的那些道德规范,因为道德规范,规范的只是人们的外在作为,而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而老子所谈的德,是直接针对外在作为的根源,惟有从根源入手,才能釜底抽薪的解决人类“曲”而不能“全”的大问题。

至于人类因为存在哪些问题导致“曲”而不能“全”?又如何才能得到解决?我们下期接着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