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死前说了什么(文天祥后怎么了)
导语:文天祥其实并不想死,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死亡。为什么?
文天祥其实并不想死,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死亡。为什么?
请阅读:
文山丞相之死
文天祥雕像
近读史书,得出一个结论:文山丞相(文天祥)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归功于他那轰轰烈烈、壮丽的死亡。
诚如他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兵荒马乱的南宋末年,“或拘囚而死,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喷鼻死,溺死,畏死,排墙死,盗贼死,毒蛇、猛虎死。”那时死了很多人,却没有一个能像他一样,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还能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凭吊。
1、其实他很多次都从死神手中逃脱。
《指南录后序》中有段文字记述了他历险地而后生的经历,“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短短的一段文字,竟有死字二十二个,而他终于还是没死,千方百计地逃了出来,理由很简单。“国亡当死,徒以度宗二子在浙江,老母在广,故却之耳。”原来文丞相并不是因为珍惜生命,而是因为南宋的两位小皇子还在,作为臣子的他,要尽臣;老母亲还在,为子的要尽孝。他是大宋的臣子!这像一个打在他心中的烙印。但他毕竟是个有血有肉 的人,《集杜诗》中写给亲人的那些诗,真真切切,凄凄惨惨泄露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感情。
等南宋小皇帝跳了海,文天祥再次被执,他便决定做一次潇潇洒洒的死亡。当他得知元兵押他是沿着赣江北上,他便暗暗计算日程,想进入吉州河段时,绝食而亡,首丘故乡。但元兵知道他的打算,不想让他死。行船速度忽快忽慢,让他无法知道行程,等他发现过了吉州,只好北上。
文天祥生平简介
2、但他还是选择了死亡。
到北京几次三番想通过激怒元朝统治者的方法以求一死。但博罗丞相轻飘飘地抛出一句“汝欲死,可得快死耶?”元朝统治者也相当矛盾,他们一面希望文丞相为顾全忠节去死,好给自己的臣子们作个榜样;一方面又很看重他的才能,希望他变节为自己所用,恢复生产,巩固江山。但是,文山丞相认定“一死之外,无可求者。”忽必烈皇帝见他不可说动,只好与他挥泪而别。于是历史上多了一次辉煌的死亡。
3、虽然文丞相总把死提在口上,其实他何尝不想生?
在元朝监狱关押三年后,他说:“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等他想到“若举其生平而尽弃之,将焉用我?”何况安福人王炎午早在押送船过吉安时,就派人带着还在滴墨的《生祭文丞相文》到各码头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受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总知,文丞相应该死,理由很多,归结起来只一个:名分要尽,死是最后一道关键程序。唯有一死方可明志。而且他已经死去----舍身求义,身体必须毁灭;苟且偷生,却意味精神的死亡。总之,有一个必须去死。文天祥选择了后者。
我佩服他的选择,他能为自己的理想去死,尽管这个理想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我真矛盾,恨他不能将身体与精神分离,让两个文天祥同时挺立史籍。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就义,以死来点化民族精魂;一个作为济世良相或者文学家继续驰骋政坛、文坛,以生来推动历史快速向前,将更多伟大的艺术精品流泽后世。
文天祥作品《正气歌》
我是读写升级彭老师,致力于提升读写能力,改善精神品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