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有哪些主要特点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一种直径约22纳米的猪细小病毒病所引起的猪繁殖障碍,以胚胎、胎儿感染致死,木乃伊、畸形胎及正常胎儿为特征的传染病。
1。病 毒 特 征: 病 毒 对 热 、脂溶剂及胰蛋白酶有很强的抵抗力。加热 56° c 、70 x ,经 48小时、24小时仍有感染力;80° c 经5分钟才使病毒灭活,4° c 和 4° c 以下稳定,0。
5%漂白粉、2 % 氢氧化钠液,5分钟可杀死。病猪离开猪舍,空圈4〜5个月,经常规方法清洗的猪圈,再放易感性的猪仍能感染。
2。 流行特点
1 猪细小病毒对新疫区的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危害最大。老疫区,多流行于春夏配种的初产母猪;
2 传染途径是 通过消化道、交配的水平感染与胎盘垂直感染。
污 染 物 和 啮 齿 动 物鼠是重要的传染媒介。传染速度快 ,病毒侵人健康猪群后,3 个月内即可使全群猪100%感染。但对老疫区的初产母猪的繁殖障碍死胎、木乃伊等约 占 10%左右;
3 猪细小病毒从胎盘垂直感染哺乳仔猪,抗体的保护率可维持3〜6个月,使某些小母猪对细小病毒不敏感,但到怀孕前短时间内或怀孕早期又变得敏感。
猪 感 染 后 3〜7 天开始排出病毒;
4 怀孕中、后期,子宫内感染的胎儿,出生后的仔猪携带抗体和病毒,外观健康正常,这些成年母猪的卵巢和公猪的精液 ,都能分离到病毒,是很危险的传染源;
5 病毒主要存在于肠系膜淋巴结与肝脏,其次为流产死产的胎儿脑、肺、睾丸、卵巢、子宫、胎盘等组织中,可使猪、牛、犬、貂等多种动物发生不同特点的疫病。
3。 临床特征
1 仔猪和母猪急性感染猪细小病毒,通常都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唯一的临床特征是繁殖障碍,头胎或经产母猪产出大部分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及正常胎儿或产少数不久即死的虚弱仔猪;
2 感染母猪可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有时可导致公、母猪不育;
3 怀孕母猪早期胚胎受到感染时,胚胎死亡,死亡胚胎可能被母猪迅速吸收,使母猪不孕和重复发情;
4 在怀孕中、后期感染,使发育的部分胎儿死亡,形成木乃伊胎儿,随正常分娩时排出,母猪可见的外表症状是腹围缩小;
5 公猪感染后,受精率或性欲没有明显的影响。
4。 病理变化
1 猪感染细小病毒后,不见明显的肉眼病变,但有组织学变化;
2 感染母猪的内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单核细胞聚集;
3 脑和脊髓血管周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管套。受感染的胎儿,可见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木乃伊等病变;
4 死产和流产仔猪,有脑脊髓炎变化,以细胞管套变化为主,并可见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变性。
5。 诊断要点 如果在一个猪场,在同时期内有多个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现象,胎儿异常发育等病象,而母猪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同时证明有传染病时,应考虑有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进行实验室病毒分离及鉴定,确诊未病时,采取病料送检时必须注意,大 于70日龄的木乃伊胎儿、死产仔猪和初生仔猪则不宜送检,可能因有抗体干扰影响检查结果,一 般 感 染 后 第 5天,即可测出 h i 抗体,进 行 血 ha 及 血 凝 抑 制 hi 试验。
做血凝反应试验时,以豚鼠红细胞最适宜,也可用1 日龄雏鸡红细胞。怀孕70日龄以上感染胎儿,可采用心血或组织浸出液测定 h i 抗体。6。 防治措施猪感染细小病毒后,一般除母猪繁殖障碍外,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没有理想药物预防,主要是多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
2 本病流行地区,将处女母猪配种时间推迟到9 月龄,此时大多数处女母猪已建立起被动免疫;
3 猪细小病油佐剂灭活疫苗预防注射,可预防因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其疫苗使用说明如下
① 疫苗在流行与非流行季节、疫区与非疫区均可使用;
② 在阳性猪群内,对断乳以后最后是4 月龄以后至配种前的后备母猪和不同月龄的后备母猪和不同月龄的后备种公猪均可使用。
经产母猪无须免疫;
③ 在阴性猪群则每头母猪包括初产、经产均 需 免 疫 配种前任何时候免疫均可,公猪每半年免疫1 次 ;
④ 用量用法 耳根后每头每次深部肌内注射2 毫升,免 疫2次,间隔14天,免疫期为7个月;
⑤ 疫苗在4° c 〜10° c 贮藏,保存期暂定6 个月,忌冻结。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低温,并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每瓶疫苗启用后应当天使用完;
⑥ 疫苗使用前应注意疫苗失效日期,观察疫苗的色泽及物理性状,凡有效期已过,色泽变黄或有霉块者不得使用。疫苗为淡红色乳状液体略带黏性,经贮存后,乳状液可分为乳白色和淡红色两层,乳液面上可析出少量油,使用时不断振摇以免分层;
⑦ 怀孕母猪严禁使用,以免发生流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