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壮所城在哪里(蒲壮所城游玩攻略)
导语:蒲壮所城,明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值得一去
文&图 行者云龙
蒲壮所城位于温州市苍南县蒲城乡,是明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筑。
清乾隆《平阳县志》对蒲壮所城这样记载:“蒲门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趾阔一丈二尺,城门三座,垛六百十一口,敌台六座,窝铺二十二座。”
唐代以前,蒲城还只是沿浦湾一角,潮涨潮落,泥沙冲积成一块不大的海滩平原,渐成菖蒲、芦苇丛生的海滩。来此搭寮垦荒的先辈取蒲叶编织为门,此地便被叫作了“蒲门”。蒲城东临大海,背倚玉苍山的余脉龙山,南有虎山与福建结壤,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故而唐宋时期,朝廷便派兵驻设海防。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蒲门即于此时兴筑城墙。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一月,汤和“度地浙东西,置卫所”,遂设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蒲门所城即于同年筑成,为“濒海筑城五十有九”之一。正统八年(1443年),雾城“壮士所”并入后,合称“蒲壮所城”,现称蒲城。
蒲壮所城城墙周长五里三十步(约2550米),高一丈五尺(约5米),底宽二丈(约7米),顶宽一丈二尺(约4米),城墙体为三合土夹碎石夯打而成,内外两壁间用不规则块石分三层包砌,墙体剖面呈梯形。
蒲壮所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较长,东西略短,城内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北面城墙依龙山的山势而建外,为圆弧形,南城面海,东、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均为方形,蒲壮所城整体呈“天圆地方”形状,外绕护城河,与蒲江相通。内城基础设施构造亦极为合理,建城时以奠基石为中心,向东延伸至十字街,经横街转到东城门为东城街,路长305米,宽4.5米;向南延伸至南城门为南门街,路长142米,宽4米;向西延伸至西城门为西门街,路长183,宽4米;向北延伸至龙山脚下的城隍庙止为仓前街,路长149米,宽2.4米。城内街巷围绕“田”字形设计,排列整齐,街街相贯,巷巷相通,倘若遇战事,疏散极为方便。其它小街巷在“田”字形方格内进行划分,并向四条街回形扩散,连通中心街与环城路,组成小城内的道路网络。狭窄而又幽深的道路用块石和卵石铺面,城内街巷至今几无变动。古谣称“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城内古迹有城隍庙、文昌阁、东林寺、西竺寺等。其中城西南角的社仓巷、铁械局、马房巷等,为当时后勤装备区域。紧依东南西城墙内侧修筑的跑马道是城内驻军往返各城门、城楼、敌台、瓮 城之间的主通道。
蒲壮所城东、南、西三向城门依次为威远门、正阳门、挹仙门,北面城墙依山而筑,故无设置城门,其余各城门皆建有城楼,城门外各设有护城门。诸城楼、城门及护城门形制、规模相似,城门及护城门均用较规则的条石砌成拱券,两门朝向不一,平面中轴线上成九十度直角,两门之间均设置瓮城,各护城门外左右两侧各筑敌台一座。另有敌台6座,城堞600余口,城外有护城河、吊桥。
东门威远门,于1987年修复,遗存明代的齿形垛堞,形貌极为壮观,均由大小形状差不多的石块堆垒而成,两侧筑有敌台,构造十分突出。城楼前面三方围有墙体,面阔19.6米,进深26.9米,面积500多平方米,形成一正方形的瓮城,底部与右侧各开一扇城门。东门上面建有东城楼,也称迎阳楼,现在的城楼是80年代重建的。
南门正阳门,城门两壁用块石包砌,内夯以实土和碎石。它面阔2.26—3.2米,通井深11.8米,通高4.8米,上置城楼聚奎楼。内外两层拱券门原设门户,现毁。
西门挹仙门,它面阔2.1米,进深5.55米,分内外两层。两层拱门之间并横两条石梁,其两端分别插入城墙体内。城外设有南堡岭烟墩,由北到南分列顶魁山、大尖山、对面山和霞关烟墩。
蒲壮所城基本保留了原来初建时候的格局,还保存了一批历史、人文建筑,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烽火台、墩等。蒲壮所城保存完整,选址、布局科学合理,对研究东南沿海抗倭和明代军事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