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外化而内不化的意思)
导语:庄子:外化而内不化,便是“中正圆滑”的处世智慧
庄子:外化而内不化,便是“中正圆滑”的处世智慧。
01在《资治通鉴》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往事:
魏王有一次攻下来一座城池,魏王特别开心,大宴群臣,在宴席上面魏王特别有兴致,随口就问一个问题,说:“你们觉得我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这个问题是一道送分题,但是弄不好也是一道“送命题”。
文武百官趋炎附势的说:“大王是明君呀。”
魏王立马飘飘然,这个时候问道任座,任座就说:“大王是昏君。”
毫无疑问,任座就是把送分题弄成送命题的那个人。
魏王这个时候就恼羞成怒,派人把任座抓起来,听后发落。
魏王这个时候心里不甘心,想找人平衡一下自己内心受伤的心灵,这个时候就问到另一个大臣,另一个大臣说:“大王是明君。”
魏王听了心里面稍微舒服了一些,就说:“何以见得呀?”
魏王表面上这样问,其实心里就是想让这位大臣赶紧再夸夸自己,让自己受伤的心灵多一些安慰。
这个大臣接着就说:“臣听说明君手下大多都是直言进谏的臣子,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大臣,所以说大王一定是明君。”
魏王先是一愣,然后又赶紧派人把任座重新请进宴席中来。
在这一个事件中,趋炎附势的大臣说魏王是明君,表面上是有效利用了这一题送分题,但是实际上凸显的本质,却是自己内心的趋炎附势。
谁都能看得出来,一味的夸魏王是明君,只是为了想让自己升官发财,为了自己在老板面前能够有一个好的形象,这就是真正的圆滑。
而任座呢,内心正直,表面上没有圆滑,但是也太不圆滑了,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居然直言顶撞大王,愣生生的把送分题整成了送命题。
而最后一位大臣才是真正的智慧,内在正直,外在圆滑,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外柔内刚”的方圆智慧。
他顺从了魏王的心态,让魏王非常高兴,但是间接提出了魏王的不足,先说是明君,然后间接说他是昏君,让大王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才能避免当一个昏君,并且还解救了自己的同事任座,这可谓是把外柔内刚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个事件。
做人不可曲意逢迎,但是也不可以太过于刚正,当你太过于刚正的时候,内心那些刚正的特质不但无法施展,反而给自己造成负担。
太过于圆滑也不行,这样失去了正直的核心,没有一个高尚的人格,谈不上修养,更谈不上作为。
02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糜?”
这句话意思就说:
古时候的人顺应外物的变化,而内心却持守不变,而现在的人内心动摇,而不能适应外物而变化,安于变化也安于不变化,安然与外物相顺应,必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助长变化。
这一篇章本来说的是自然无为的作用和意义,固守无为之道,随物应变,可以避免与外界发生冲突,不会招来祸患。
而反映到与人处事的智慧上面,也是坚守自我,让外物变化的道理,圆润变通,也能更好的保全自我。
《菜根谭》之中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好像在灰尘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去除干净呢?也不能超凡脱俗为人处事,如果没有退一步着想,就好像飞蛾扑火一样,也好像公羊用角去抵藩篱一样,怎么会有好的安乐生活呢?
做人做事都不可让自己的状态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无论是过于正直或者不过于圆滑,都不是最好的处事状态,应该随境而转,用睿智的处事态度对待外界发生的一切事物。
立世高一点,处事低一点。
立世“高”就是保持自己的原则,让自己心处于正直的位置,处事“低”就是圆滑的处事态度,让自己处于谦卑的状态,坚持修养自己,才可以达到精益求精,保全自我,避祸就福。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