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太康诗歌的巧(太康诗风的代表作品)

导语:【认识太康诗歌】

太康时期的人写诗喜欢摹仿,因为他们在已经认识到文学具有独立价值之后,想写出好诗来,就得向古人学习,于是争相摹仿古人的诗。太康时期的诗人主要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代表是潘岳、张华、陆机、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比较好,其他人的诗缺少直接感发力量。陆机的祖父是三国东吴丞相陆逊,父亲陆抗是大司马,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晋灭了吴,此后他回到家乡华亭闭门读书,写了具有反省思索的《文赋》,再后来他在“八王之乱”中含冤负屈死了。

{风气}

①注重文字安排,直接感动减少。《诗经》《楚辞》不是为了文学目的而作,而是因为感情涌动,作者自然而然抒发→不是为了要做诗人才写诗。到了魏晋,文学觉醒了。建安时期,曹丕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认识,注意到了文学的独立价值,于是文人们开始在词句语汇上下工夫,比如曹植经常用对偶,注重辞藻修饰,使诗变成有心用意的安排制作。这种情况到了太康时期愈加强烈普遍,结果“丰兹吝彼,理讵能双”——文字的安排技巧进步了,直接打动的力量减少了。

②模仿。辞藻对偶太康是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重要的阶段。认识到文学的独立价值之后,因为想做出好诗来,诗人们写诗喜欢摹仿古诗、乐府诗,喜欢用典故,用思力安排写诗,由于没有直接感动,感发生命力很弱,他们只在文字、辞藻、对偶等方面下功夫。

{不好的原因}有二→①诗人大都在大节上缺乏内在品质,人品不怎么出色。②注重对偶辞藻,这是那个时代的风气,结果是→文字安排技巧进步了,诗的感动力量减少了。本来,他们是想透过理性编排来表达感情,比如潘岳《悼亡诗》、张华《情诗》、陆机《赴洛道中作》,里边所要表达的感情本来都很强烈真挚,可由于人工思索安排得太多,损害了这些感情的强烈真挚,因此缺乏感发生命力量。

{思索安排写出来的诗,怎样读}思力诗歌价值的实现,首先要有感发力量,其次由读者的阅读启发予以体现。不同类型的诗歌,要用不同方式、从不同途径去欣赏。太康时期这种写法的诗,要用脑筋去想里边的感情,而不能凭直觉去感受。凭技巧编排创作出来的思力诗词,不能说它绝对没有感发力量,只不过它是通过另一种形式传达作者内心的感动,而非直接感发。对这种诗词,也要运用思力去欣赏,不然怎么看都会觉得不对劲。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