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人小志大下一句(人小志大是不是成语)

导语:王阳明:人小志大,人小鬼大

如果谁家的孩子,口出狂言、整天逃学玩游戏、搞恶作剧捉弄人,这3条儿中占一条,都会认为不是个好孩子。如果3条儿都占全了,那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了,大家说对不对?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即便这3点集于一身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没出息。比如王阳明小时候就是一个这样的熊孩子。

1. 祖辈恩泽

自宣宗宣德元年(1426)开始,内府便设立了内书堂,专门用来培训小宦官的参政能力。

而在内书堂任教的翰林官日后则多会得到宦官们的关照。

虽然并无直接资料证明王华曾在内书堂任职,但他的几位同僚却是教过正德朝的大宦官刘瑾,并还常向刘瑾推荐王华的人品和学问。

再加上王华高中状元,随着内阁地位的不断上升,新进士一入翰林,便被时人视为。

基于此,王华在当时是被人刮目相看的。

大面对十里八乡亲友的道喜和祝贺,王伦却是淡然处之,依然表现得和平日无任何异样,儿子的风光似乎与他无关。

这份不动声色的态度,对当时仅有10岁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个触动。

虽说文人常言要淡泊名利,但生活在一个充满名利诱惑的社会环境中,又有谁能真的看空这一切呢?

2. 人小志大

虽然王阳明也为父亲高兴和自豪,但是他更多的还是攻读自己的书本,以学业为重。

或许是受了祖父处世观的影响,王阳明不以一般的读书、作诗为满足。他有自己的志向,即通过读书成为圣贤。

一次,私塾先生对在座同学发问:大家纷纷说登科及第最为首要。

唯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自认为仕途并非读书的最终目的,成为圣贤才是归途。

虽是想成为圣贤,但王阳明却并未像古往今来那些圣贤一样,循规蹈矩地恪守古训,安分守己地去攻读圣贤之书。

他认为要成为圣贤,读死书是没有用的,需要从多方面来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展知识。

这样才能成为圣贤,对于王阳明的这种心态,郭沫若这样评价:

(《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3. 人小鬼大

王阳明并不因为自己跋涉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就恪守规矩。

他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所学知识一看就会,所以不愿意长期待在私塾,经常偷跑出去玩游戏。

他最爱的是军事游戏。因为他对《孙子兵法》尤为感兴趣,每逢家里来宾客时,王阳明便用果核与客人们摆兵阵。

常常是客人们的兵阵刚刚摆出来,王阳明就立刻想出来克敌的阵型。虽然为此事没少挨父亲的骂,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少年天性,总是无法遏制。王阳明因为逃学偷玩之类的事情,没少受到父亲和祖父的责罚,但他依然不克制自己崇尚自由的天性。

在他少年时期,还有一件传闻更加出格。

他13岁时生母去世,王华的妾便仗势常常欺侮、虐待他。他不堪忍受,便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应对之法。

王阳明偷偷在街上买到一只叫长尾林鸮的怪鸟,放到父亲的被褥里。

然后和一位神婆串通好,等那位妾被怪鸟惊吓,派人请来这位神婆做法时,神婆便依照王阳明之前教她的话说,说这只鸟是王阳明的生母化成的,是来惩戒她平日对王阳明的不好。

至此之后,那个小妾再也不敢对王阳明无礼了。

而王阳明玩世不恭、豪迈不羁的名声也传了出去,但王阳明并不在乎外人对他的评论,他依然恪守当初自己立下的目标,要争当一位圣贤。

后来,王阳明果真成为继孔、孟、朱熹之后的一代大儒。

也许,我们评判孩子的标准和眼光,要变一变了,大家觉得呢?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非常感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芦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