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出自哪里(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出自哪里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一、
胜利未必是人生的幸运,而低谷未必是人生的灾难。
古人常说“万事福祸相依”,好和坏之中都潜藏着事物的另一面,这是我们不易察觉的,但是这却是主导事态的必然规律。
如果不能在事态发展的过程中平衡人与事的关系,即便遇见一个好的事情,那么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会物极必反。
就像《道德经》之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的时候就要及时隐退,这是天道的规律,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一个人身居高位之时就要懂得谦居人下,越成功越要学会低调,才能平衡这种关系,防止自身的成就给自己带来祸患。
其中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一个人功成身退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身边一些人的嫉妒,而嫉妒是产生祸害的根源。
因为你能保证自己以君子之心度人,但你不能保证这个世上都是君子,小人的“嫉妒心”是多数痛苦与矛盾的来源。
再者,一个人的心情会跟随处境发生变化,当一个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飘飘然,所以成功另一面,也潜伏着骄纵背后的祸患,而收敛骄纵,不拿自己的功劳自以为傲,才是合乎规则的举止。
在《淮南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魏武侯问李克说:“强大的吴国遭到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就回答说:“每次打仗都打了胜仗,所以就要灭亡。”
魏武侯听了非常诧异,说:“打了胜仗,这是国家的福气,他们的国家却唯独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克回答:“经常打仗,百姓就会疲惫不堪,而经常取得胜利,国君必然骄横,用骄横的国君指挥疲惫的百姓,国家没有不出现问题,没有不灭亡的。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极尽外物之欲,民众就会生出怨恨之心,这个时候也会出现狡诈的心机,国君和百姓都达到了极限,吴国灭亡还算晚的,这就是吴王夫差在姑苏自杀的原因。”
李克的这一番话,详细解释了夫差败落的原因。
吴王夫差极其好战,在当时也是称霸一时,在他攻破越都,使越王屈服之后,又在夷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
后来没过两年,吴王又在黄池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并且连年兴师动众,征战讨伐,因此造成国内空虚。
而越王勾践不忘当年会稽前耻,当国力逐渐恢复时趁虚而入,杀死吴太子,逼的夫差自尽。
不管是对于团队,还是对于个人,很多时候让你陷入低谷的那个阶段,未必是人生的坏事,因为它背后或许隐藏着好的一面,但是如果你在某一个阶段觉得特别顺利,并且能够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恰恰要注意,因为这一个阶段背后存在的问题,才是最致命的。
二、
所以在《道德经》之中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意思就是说:战争的时候,如果将士被杀众多,就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对待,即便战胜了,也要用丧礼来对待自己的这次胜利。
一个君王率领众将士杀得对方落荒而逃,自己凯旋而归的时候,也不要居功自傲,甚至要用悲哀的心情去对待,因为自己的高傲态度或许会引发胜利背后的悲哀。
国家之间的征战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生呢。
所以,不要拿自己的才能逞强,不要拿自己的胜利耀武扬威,这是一种正确且适度的修养。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鸿门宴,当时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士,被人尊称为亚父,多次建议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不听,后来养虎为患,让刘邦反败为胜。
当时项羽有重兵40万,而刘邦只有4万乌合之众,两军对峙的时候,范增知道刘邦的野心比项羽还大,必然会成为项羽未来的对手,所以设下了鸿门宴。
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尽快动手,但是项羽却没有丝毫反应,范增又让项庄舞剑助兴,想要伺机杀掉刘邦,而项伯看出破绽之后,起来掩护刘邦,张良也从中周旋,结果刘邦从鸿门宴中顺利脱险,而这一走真的是放虎归山。
范增知道了非常愤怒,后来一气之下退归乡里,在路上发病而死,项羽最后也在乌江自刎。
项羽有重兵40万,刘邦只有4万将士,这是巨大的差距,更是项羽引以为傲的优势,但是项羽何尝不是仰仗自己的优势,才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时机呢?
这个世上,有什么大的成就,不是在经历了黑暗和低谷之后才出现的呢;又有什么样的灾难,不是在骄纵和疏忽之后才引发的呢。
所以万事之中福祸相依,而能够把持这福祸转换的根本,是在于自己的本心和认知觉悟。
福气不会降临在聪明人身上,但是会降临在有智慧的人身上。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