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定的馄饨摊叫什么(保定馄饨崔复兴路店)
导语:老保定的馄饨摊
老保定的馄饨摊
过去老保定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保定作为要冲之地,经常受到北方匈奴的骚扰,百姓不得安宁,民不聊生。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两个字音,叫做“馄饨”,还满怀愤恨地把它们吃掉,以这样的方法希望平息战乱,过上太平日子。当然,这个说法也不止保定有,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传说。其实,关于“馄饨”的由来各地说法不一。道家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因此民间形成吃馄饨的习俗;西施包馄饨愚弄吴王;冬至馄饨夏至面等等,不管这些说法是真是假,但鲜美可口的馄饨却永远是真的。保定街头的馄饨摊,或早晨或晚上,冒着热气的汤锅,飘散在周围的香气,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馄饨是保定传统的面食之一,不管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湖北叫“包面”,还是江西叫“清汤”、新疆称“曲曲”,保定馄饨的称呼最为恰切。看看馄饨摊上,包馄饨、煮馄饨的过程,就会感到用“馄饨”两个字命名这个小食品,那是太恰如其分了。人们把馄饨摊也叫做“馄饨担”,担子的一头是火炉和盛水的铁锅,一头是带抽屉的柜子,台面上是包馄饨的案台,下面抽屉里放着鲜肉、馄饨皮和各种汤料。这是过去。现如今这一切都放到了一辆三轮车上,有的还是电动三轮车,让这个古老的传统小食品也透出了那么一股子的时尚。
保定馄饨摊包馄饨的皮和馅是一早儿就准备好的,这两样做起来又各有各的讲究。馅料要选购新鲜白菜的帮,芹菜则要选择它的根茎,大葱一根,新鲜牛、羊、猪肉,具体到猪肉还要选择肥瘦比例为3:7的,菜和肉搭配也是3:7的比例,肉要剁得细碎,菜也要切得细碎,和馅的时候他们还讲究要向一个方向搅拌,直到看见所有的肥肉变化成丝状才算达到了要求,也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馄饨才会可口好吃。至于配料,多半自选鸡精、香油、蚝油、五香粉等,讲究的摊点是不往里边加水的,不然就会冲淡了原有的味道。再就是馄饨皮,做的时候要将馄饨皮面粉加凉水,再放一点儿碱,然后和成面团,把整块面分成不超过3厘米见方的小块,在上面撒上一层干面粉,尽量擀薄,到一定程度再用玉米淀粉取代小麦面粉,等擀到所需要的薄皮后,再切成6厘米见方的方面片,就制成了馄饨皮。这馄饨皮和馅是做出有特色馄饨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馄饨吸引顾客,馄饨摊上的师傅那也是绞尽脑汁,各显技能,所以在保定吃馄饨在每个摊上都能尝到不同的鲜美味道。有个同乐馆,他们还把它做成了品牌,放在砂锅里,再冷的天吃起来也是热乎乎的。不过他们却是随了广东的叫法,叫“云吞”,其实就是老保定的馄饨。
保定馄饨摊馄饨的包法和煮法也各有特点:一般来说他们是1斤皮包半斤馅,当然,也有大馅的,不过每斤包上6~7两馅也就足够了。最常见的包法是,在皮的中间放馅,用手卷两下,把馅裹到皮里,然后两翼向中间折一下,或向两边一折,或把几个角折起,还要在折叠的地方点上一点儿水,然后用力一捏,一个馄饨就包成了。别看这小小的馄饨,包的方法不同,包出来的馄饨就会形状各异,有的状如古人官帽、有的状如元宝、有的状如枕头、有的状如雨伞,先别说吃,光这外形就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煮馄饨虽然简单,但也被古人写到了书中。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中说,馄饨“下锅煮时,先用汤搅动,置竹筱在汤内沸,频频洒水,令汤常如鱼津样滚,则不破,其皮坚而滑。”清代童岳荐编撰的《调鼎集》还补充说:“勿盖锅,浮便盛起,皮坚而滑。”古人这种煮馄饨的方法,保定馄饨摊的师傅也继承了下来,他们把馄饨放到锅内滚开的水里,用笊篱轻轻一推,以防止馄饨沾锅底或互相粘连,稍稍再煮片刻,那馄饨便个个如金鱼一样,随着开水上下翻动漂浮,昂着头、挺着肚,仰泳般得躺在滚动的开水之上,隔着肚皮,就能看见里面嫩红色的肉馅。此时,馄饨摊的师傅会用勺子舀一点冷水,随手一挥倒入锅内,再略煮一二分钟,便拿笊篱把馄饨捞到加上了精盐、虾皮、紫菜、酱油、醋、香菜的碗内,舀一勺热汤一冲,于是芳香的热气便扑鼻而来,吃在口中,绵软爽滑,齿颊留香。这馄饨既可当早餐,又可作夜宵,可以说是春夏秋冬四时皆宜的美味小吃。
在保定的馄饨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如果你是个有想法的人,除解决了早餐的问题外,还会得到某些启示,那就是,这做人、做事、为政的方法如果像煮出的馄饨一样,好吃、不贵、方便,可着老百姓的心去做,就会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拥护,那历经千年也是不会消失和衰亡的。
(转自:保定方志)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