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言之是什么意思(进言这个词怎么用)
导语:【清风典历】进言之难
【译文】
臣韩非并不是认为言说很难,之所以难以进言的原因,是因为:话说得和顺流畅,丰富而有条理,则被认为是浮华而不实在;说得忠厚恭敬、耿直周到,则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体统;论说详征旁引,类比推演,反被认为是虚浮无用;把精微的道理简要概括,言辞简略又不加修饰,则被认为是刻薄而不懂辩说;话说得激切明快无所避讳,触及他人内心隐情,则被认为是恶言中伤而不知谦让;立论宽宏博大,深远难测,则被认为是浮夸而毫无用处……这就是为臣我觉得难以进言而倍感忧虑的原因啊!
【品读】
难言之痛
《难言》为韩非向君主陈说进言之难的一篇上书,通篇言辞恳切,弥漫一股深深的无奈与愤懑。韩非本来就因为口吃而不善言辞,可这里却将人世间所有的“难言”都呈现给了我们。
他详细列举分析了进言之所以不被听取采纳的种种情况:或者华而不实,或者笨拙不伦,或者虚浮无用,或者刻薄不辩,等等。他接着指出:“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意思是,如果谈论家务琐事,说得具体详实,则被认为是浅薄而无见识;所说切近世俗,言辞端正无所违背,则被认为是贪恋性命而奉承君主;所论远离世俗,言辞怪异独特,则被认为是怪诞荒唐;话说得机敏巧辩,文采繁富,则被认为是虚饰浮夸;完全抛弃文献典籍,陈说质朴真实,则被认为是粗俗浅陋;援引诗书经典,遵从效法古代文献,则被认为是死背古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就一句话:不管怎么说,结果都是错;不管怎么说,结局都是痛。韩非深知“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这进言之难真是道出了多少正直贤臣的一生之痛!
如韩非所举,有德才如孔子、管仲、伊尹、文王、鄂侯、鬼侯、比干、曹羁、百里奚等古代有名的仁贤忠良有道之士,其面对悖乱暗惑之主,结局尚且不免身死亡走,或受刑遭辱。愚主难说,君子难言,况且良言往往逆耳难听,能听得进去的君主有几人?
其实,古代也有专门负责匡君之过的职官设置。文献记载,商代即有“司过之士”,周代有“保氏掌谏王恶”,春秋以后的列国也有“大谏”“司过”一类的谏官。但由于最终无法在根本上限制君权,所以臣之贤愚,言之忠奸,善恶好坏,全凭君主一人说了算,所谓谏官也就必然流于形式了。套用鲁迅先生的话:翻开历史,粗看歪歪斜斜地都写着“从谏如流”四个字,但仔细辨认,才从字缝中看得出其实满本都写着两个字:“不听”。
也是,在那个专制恣肆的时代,要想国政昌明,国君首先得是明君圣主;倘若国君资质一般,至少也要能听得进去贤臣谏言。最要命的是,国君昏聩,油盐不进,你怎么说都是错。进言不成,反倒弄得自己大祸临头。可惜,这些道理韩非都懂,但自己却“终不能免”。连司马迁也说他是“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因而悲伤不已——他真是韩非子的异代知音!(阿阳)
山楂
山楂:果实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主产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