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诗句有哪些(典型性的意思)
导语:诗词鉴赏(五)——典型性1
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个别的特殊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体现出生活中某些普遍意义的特性。它是诗词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经典的诗词所具有的品格。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取类”之说,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认为:“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要求通过有代表性的“小”事体现这类事物的普遍特征。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也认为:美或典型就是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的集合。具体到诗词中,典型性是诗词家正确认识生活和发挥想像力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既是衡量作品思想内容的标准,又是从审美角度衡量艺术水平的艺术标准。主要包括:
一、艺术独创性,包括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独特创造、独特的艺术个性。例如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为文人,宋之问扈从武皇,媚附武皇男宠二张兄弟,在政治趋炎附势,同时他因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很精妙,便想占为己有,刘不从,宋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压死,可以说他是一个人品及其低劣之人。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将其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这首诗就是在回洛阳的路上渡过汉江时所作。他虽然人品及其低劣无耻,但是不妨碍此诗成为一首名作。就是因为此诗写出了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客居外地之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典型心情,具有艺术独创性。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洛阳巩县,经过汉江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诗的前两句就为这种送矛盾心情作了铺垫。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多么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可是,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
类似的有杜甫,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他写道:“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是每个人都有经历,但这种特殊而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看似不合情理,其实真切地反映了作者身处窘境强烈思乡的感情。这就是是典型性的艺术独创性。千百年来它深深地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引起有类似处境的人的强烈共鸣。
三希帖之一——《伯远帖》(东晋:王珣)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