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规律符合规律就会(道德经关于规律的句子)
导语:《道德经》:以规律推知祸福,才是生存的智慧根本
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智慧能够比一眼看到本质,并且以此推知祸福的人更加高明的了。
在世俗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忽略看透本质,推知祸福的智慧,他们所推崇的都是狡诈圆滑,能够占据世俗智巧的人,然而这种状态终归也只是世俗层面的浅薄手段,并非是真正能够通达智慧根本的状态。
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能够了解事情的本质规律,以此来推知祸福的道理,这样的智慧才是人生福分的真正根源。
《吕氏春秋》之中就有一句话说: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审查开始时的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有过失了。《道德经》之中也说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作为事情要在事情开始出现之前,处理乱子也要在乱子没有出现之前。
一个人的智慧,就是能够在问题刚刚出现端倪的时候开始行动,并推知一件事情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而这种智慧除了要求一个人对他所面对的事情和环境有所熟知之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对问题要看得相对仔细和深远。
当推知一件事情可能的结果之后,以恰当的姿态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让事情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同处在同样环境的人,有的人能够通过正确的行为让自己占据主动位置,就是因为他对于事物发展动向的用心,由此来做出正确的行为。
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对因果规律的敬畏,那么即便他具备谋划事业的才能,最终所彰显的也只是匹夫之勇,其结局也只会处在被动之中。
在三国时,孙策占领整个江东地区之后,又转战千里,听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对峙,打算偷袭许都。
曹操的下属知道了之后非常担心这件事情,而只有郭嘉说:“孙策刚刚兼并整个江东,被他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而这些人都是能让人为他效命的人物。但孙策却大意不加防备,他即便有百万大军,但如同和孤身一人一样,如果有埋伏的刺客出现,一个人就可以对付他,依我看,他的结局就会死在匹夫之中。”
而孙策的下属虞翻也说:“官府所用的都是乌合之众,游散的新附之兵能为其效命,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经营天下的策略,您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低于汉高祖刘邦,但是您经常轻率地私自外出,这让很多人都为您担忧,白龙化为鱼都会被渔夫捉住,白蛇挡路也会被刘邦一剑杀了,希望您能留意一些。”
但是孙策听了之后,并没有真正将这些话放在心上,有一次孙策来到江边,还没有渡江的时候,就被许贡的家客所杀。
二、在《了凡四训》之中有句话说: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以至诚之心待人,是符合天道的。福报将要到来的时候,观察他的善行就能预先知道;灾祸要到来的时候,观察他的恶行也必然能够推测到。
通过一个人的主观心念和行为,能够判断一个人的祸福,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句话并不全面,因为真正能够影响人生结果的,除了一个人的主观因素之外,还包括外界的客观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的人心念善良、行为正当,但是却没有好的结果,就是因为他只具备了向内修行的正念,却缺乏了向外施于手段的智慧。
正所谓说“人要有菩萨心肠,但是同时也要有金刚手段”,人生真正的智慧,不仅有存在向内的菩萨心肠,更要有向外的金刚手段,以此来符合复杂的社会规则,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状态,通常会处在被动的地位之中。
当我们以此为基础的时候,就会自然明白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人生想要规避可能存在的祸患,不仅要能够修正自己内心的心念,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做出合乎正道的举动,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观察审视外界环境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正确推知事态的发展。
天时指的是当下的某些政策方向,地利指的是环境和条件,而人和指的就是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并正确平衡这些事物的存在,才有可能去塑造一个好的结果,以此来推知并规避人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智囊》之中说: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
不观察、分析,人的智慧就不能显现出神奇的作用,而观察分析如果没有以智慧为基础,那么也不可能真正洞察事物的精微关键之处。
首先要能够用心去体察、理解问题,其次就是以智慧去熟知问题的规则,以及问题所属的环境条件,以此来判断问题的走向,这就是推知祸福的根本智慧,这也是使人生获取福报的根本道理。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