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迟到(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天天迟到)
导语:熊玲: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习惯性迟到?
阳光,率真的阿亮,有个习惯:参与正式或非正式的集体活动,都会迟到几分钟到半小时。大家也习惯了他的迟到,其感受是无所谓。视他的迟到为“症状”,是因为迟到是他所具备的常态毛病。解读“迟到”本身,是不守时,或对准时的破坏。究其因,一般是有难抗拒的客观原因;究其果(有无后果及后果的大小),是视其涉及事情的大小。
作为一贯性迟到,肯定排除了迟到的客观原因,所以是一种症状了。这一症状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它又想表达什么呢?阿亮本人的说法是:事情多,也习惯了。这个说法依旧是对“症状性习惯”的习惯性防御,因为对何以“总迟到”没有实质性回应。
迟到作为一个人的常态,只能说“不守时,对准时的破坏”是当事者强烈而重复的需要。而守时,作为社会规则之一,是人际伦理的需求(尽管是习俗而非法律的);不守时,是对规则的不遵重、对守时的人的不尊重。
人们对社会伦理规则是否遵守它,可体现个体的社会化(道德)水准。若个体一贯地不守时,只说明他不愿遵守这一“社会规则”,或者,他有意抵触或对抗“社会规则”。说好听点,那是人用叛逆公众守则,来显示自己的另类,或特立独行的个性;说得难听,那是一个人以破坏规则的行为,诱引别人对他特别的关注。但究竟想引起什么样的关注,为什么要以逆反引起关注?这些,当事者往往是无意识的。
深层分析,受关注是人的基本欲望,或基本情结。所以,有人通过努力和正向目标,比如成为某种明星、实现某种成就,而获得关注;有人是通过逆向目标和行为(如成为破坏者,反面角色)引起关注。两者都能达到“自恋情结”的充分满足,只是动机和手段的善恶有别。
再精神分析一点,症状性迟到,象征了一种挑衅。在形式或意识上,挑衅了守时规则,本质上或潜意识是对他人(尤其象征父母的权威)要求的挑衅。挑衅,也意味着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不过,当事者究竟敌意的是什么(情感受伤,能力不及,优势匮乏…?)也是无意识的。
经典的、后现代的精神分析认为:症状是一个人退行的产物。
如果退行的“症状性迟到”里有个词,那么,那个词便是幼儿化的“拖沓”,或叫“被动攻击”,若衍生一句话,那便是“隐藏或保护脆弱的一种防御”。
一个习惯,既然是症状性的,它背后的动力一定是令习惯者所欣慰,所依赖的。冥顽不化的症状,已是一种厚重的防御。很想说,症状性习惯(无论什么习惯),都是回避羞于启齿且早已被压抑到无意识的——情结的借口。换句话,症状性习惯,是人们满足无意识情结顽固而迂回的路线。
由此也想说,透过症状性迟到,能够认识阿亮这个人。即,组成他(部分)潜意识心理的词语,便是“症状性迟到”所象征的词义。
但阿亮能通过他的行为认识自己吗?不能,恐怕也不会。既然是他的一个习惯,他就没意识到是症状性存在,他也没想要认识什么。
如果你长期跟症状性习惯的人打交道,对他的症状,起初有不适或不满,之后便有了“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大家对阿亮迟到的“无所谓”又在表达什么呢?
“无所谓”的隐喻是不存在、没感觉。应该说,人们在情绪上跟阿亮的“症状性迟到”毫无连接,完全没被“症状”所引诱,即,没有接招(认同)症状者的无意识投射。那么,当事者以“症状”获益的无意识动机就会落空。久之,这个症状性迟到,对当事者而言,只能作为一种无趣无意义的症状存在了。
深究一下,无意义的症状又是什么动力令它存在呢?或许,不是所有的症状都有它获益的无意识动力,但以“存在的,即合理的”理论讲,无意义的存在也是一种意义。那毫无意义的“惯性迟到”是啥意义呢?我想,用“符号”来解释较为贴切,这个符号就如人的名字——张三,李四,王二小,它既没有多大意义,但又重要到没它绝对不行。因为人没有名字,我们就不会知道他是何人。所以,无意义的症状,也没法丢。你若丢弃它,会有恐觉得你不是你自己了。
生活中许多无趣的存在,以及无意义的习惯,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