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谶纬的兴盛与衰落的关系(两汉谶纬的兴盛与衰落是什么)
导语:两汉谶纬的兴盛与衰落
一、谶纬的起源
谶纬是中国古代预测吉凶的一种神学文化,是谶和纬的合称。
《说文解字》:“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东汉科学家张衡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可以看出,所谓谶,即是可验证的预言,我们今天常说的“一语成谶”中的谶便是应验的意思。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谶书多托名于天命、神意。
《说文解字》:“纬,织横丝也。”纵线为经,横线为纬,我们今天讲的经度、纬度,即是沿用的这个意思。如同“纬”之于“经”,纬书也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即由儒家七经引申而来,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纬书出现晚于谶书,多托名孔子,对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现象做出解释。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统称谶纬。无论是谶还是纬,都是走向神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谶纬的流行是当时经学神学化的一种发展倾向。
二、两汉时期的谶纬思潮
两汉时期的谶纬之学盛极一时,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它的兴盛迎合了民众对于未知事物认知的渴望,也顺应了“君权神授”合法性的舆论需要,同时,其与两汉经学的紧密关联,也给研究经学的士人提供了“神圣”的学术依据,促使儒学走向神学化。
两汉谶纬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哀帝之前,谶纬多是揭示灾异,讽谏、批判现实,谶纬学者要么不被重视,要么不为所容。
第二,王莽篡汉-刘秀复汉时期,谶纬在“助王”和“拥刘”之间产生分化,但功能上都是为合法性提供论证依据,骂对人的谶纬学者后来都当大官了。
第三,明帝、章帝之后,谶纬辅经、释经,后来发展为与经学并驾齐驱的正统思想,这时候流行经纬兼修,学好什么都有饭吃。
在谶纬盛行的时候,仍有一些学者反思谶纬的性质与功能后,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科学家张衡。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三、经学与纬学的关系
首先,谶纬的最初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学,而又不同于经学,它侧重的不是对现实的维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甚至通过对未来预言的鼓动作用,反过来使预言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学与纬学是有一定矛盾和冲突的。
其次,谶纬本身不具备独立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它无法与经学彻底分离,也无法取代经学的主流地位,加之社会由混乱走向稳定后,谶纬的功能面临转变,以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以纬释经、经纬合流的趋势应运而生。谶纬逐渐向正统思想靠拢,并反过来巩固了经学的主流地位,促使儒家经学走向神学化。
最后,由于谶纬性质和功能的先天缺陷,在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发展中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无法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逐渐让位于神学化改造完成后的儒家经学。
四、《三国演义》中的谶纬举例
谶谣
第六回,李儒建议董卓迁都长安,以应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于是,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
第九回,董卓被杀前,长安又听到童谣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 “千里草”三字合起来为“董”,“十日卜”三字合起来为“卓”。结果,董卓次日即被吕布所杀。
梦兆
第三十四回,刘备甘夫人在新野生刘禅,当天晚上有白鹤飞到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北飞去,甘夫人曾经梦到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生下刘禅后取乳名为阿斗。
第七十八回,一天晚上,曹操梦见三马同槽而食,便问谋士贾诩主何吉凶,贾诩说:“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结果,后来司马氏祖孙三代逐步篡夺了曹魏。
星象
第六十三回,刘备、庞统各领一军进取西川,孔明从荆州给刘备带去书信说:“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后来在七夕之夜,诸葛亮见正西一星坠地,便大哭:“庞士元之命必休矣!”确实,庞统正是七月七日于雒凤坡被乱箭射死的。
第七十七回,孔明对许靖说:“吾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被祸;但恐王上忧虑,故未敢言。”果然,次日还没天亮,探马来报,关羽遇害。
五、谶纬的衰落
经纬合流的产物《白虎通义》使得经学神学化的过程登峰造极,也标志着谶纬之学的衰落,实际上,物极必反,反而限制了经学本身的良性发展。使得儒家学说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再为士人所热衷,以通经起家的袁氏家族选择了由儒到侠的军阀之路,许多世家大族不再选择“学优则仕”的通达之路,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求闻达”的魏晋风流。
从谶纬的兴起、盛行和衰落,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经学与纬学的内生斗争,与形式统一,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向更加先进的文化演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