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有教无类)
导语:孔子说“有教无类,又说朽木不可雕也”,该怎么和孩子解释?
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千百年来学子心目中的圣人,蔡元培先生曾评其为“万世师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的教育家,他认为人一出生的天赋是相差不及的,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主要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只要后天他们能得到相同的教育,他们就都能成才。
孔子画像
所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无论这个人地位如何,财富如何,只要肯学,就应该有得到教育的权力,因此秉持着这一理念的孔子随即创办私学,广招学生,从而打破了上层统治阶级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此时平民百姓也有了受教育的权力。
可以说“有教无类”是孔子最重要的一个教育思想。但是现如今对于如何解释“有教无类”,历来都是众说纷纭的。有的以被教育对象的视角来解释,有的以施教的过程来解释,也有的则以从教育的结果来解释,当然无论哪种解释都是言之有据的,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本人倒觉得“有教无类”该是从接受教育对象的视角上来做解释,这才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学图
只是古今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接受教育对象的层面上来解释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东汉经学家在《论语古注集笼》这样说道:“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就是说接受教育对象,不应该有种类之分,只要肯学就应该要教。南朝经学家皇侃在《论语义疏》书中也说道:““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就是说人在身份上虽有贵贱之分,但是在接受学生上,却不应该有贵贱之分,只要我们教育的好,他们皆能成才。
总的说,这些学者都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分善恶之殊,同在教育之列”(宋.朱熹),“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论语译注》),简而易概的说就是在接收学生上,不能以善恶,不能以贫富、贵贱、地区等来区别对待求学的学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只要肯学,要学,我们都应该让他们受到平等的教育。
有教无类
实际上从孔子接收的学生来看,孔子也的确在亲自践行着他“有教无类”的主张。从地域上来说,孔子的学生来自于当时各个诸侯国中,如颜回、颜路、冉有来自鲁国,高柴、子贡来自卫国,子张来自陈国,言但来自吴国,樊迟、公暂哀来自齐国,司马耕来自宋国,任选、公孙子石来自楚国,秦祖、壤驷来自秦国,公肩定、叔仲会来自晋国,可以说不管来自何地,不论这个国家跟孔子的母国鲁国有何家仇恨,只要他们前来求学,孔子都愿意教导他们,这就是地域上的“无类”。
从年龄上来说,孔子的学生年龄差距都很悬殊,如颜路比孔子小6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闵子骞比孔子小15岁,樊迟比孔子小36岁,有若比孔子小43岁,曾参比孔子小46岁,子张比孔子小48岁。且在孔子的学生中还有父子同时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如曾皙与曾参,颜路与颜回。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年龄也是不看重的,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来求学,孔子也都愿意去教导他们,这就是年龄上的“无类”。
孔子教学图
从贵贱上来说,孔子的学生身份也有高低之分,比如南宫适是鲁国贵族,子贡是卫国商人(那个时候商人最为低贱),原宪是宋国贫民,公冶长是齐国囚徒。可以说从身份上来说,孔子的学生有高贵的贵族,亦有低贱的商人与囚犯,也有贫寒之士,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孔子都接纳了他们为自己的学生,这就是身份的“无类”。从性格上来说,孔子的学生性格亦是“海纳百川”,比如子张邪僻,曾子迟钝,高柴愚直,子贡谦迟,樊迟疏懒,总之在性格上有好有坏,但是对于他们的求学,孔子亦不拒绝,全盘接受,这就是性格上的“无类”。
从种种迹象表明,孔子在教育上的确是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被教育成才,只要他肯学,要学,愿意去学,即使是之前染上恶习的人,他依然也能成才。正如朱熹所言:““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妹者,气习染也,故孔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复论其类之恶矣!”,人不可能天生就是坏人,只要后天教育得当,他就能成才,所以不能剥夺任何愿意去学习的人的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讲学图
当然向来提倡“有教无类”的孔子,亦对自己的弟子宰予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这样的“气话”,意思是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
当年宰予前来求学的时候,孔子因他能说会道的,认为若教导的他,他日后定有出息,所以并留他下来,只是后来时间久了,孔子逐渐发现宰予有懒惰的毛病,好几次孔子来教导他们的时候,宰予都在睡觉,不肯来听讲,而且每次孔子劝导宰予一定要勤奋好学,宰予每次也都欣然答应孔子一定会改掉懒惰的毛病,可每次都会再犯(《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是孔子对他逐渐失望,并说出了“于予与改是”这样的话,意思就是最初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现在别人说什么,我一定会先考察之后再下定论,这一切都是因为宰予的缘故,从宰予开始,我改变了态度。
孔子讲学图
其实从记载来看,孔子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的话所处的背景,是因为宰予多次说话不算话,言而无言,且在学习中过于懒惰,大白天的不愿意去上课,还在睡大觉,所以才让孔子对其逐渐失望,并为之震怒。
不过如果我们抛去典故,从宰予日后的成就来看,宰予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也”,日后的宰予可是名列“孔门十哲”之一,明朝嘉靖九年更是被尊称为“先贤宰予”,这等成就足以说明宰予已成才,而且是大才。
孔门十哲
其实正如汉朝思想家王充所言:“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人无完人,只要是人肯定就是有缺点的,宰予也是如此,他的缺点就是喜欢睡懒觉,但却并非是懒惰,他在学习上还是极具天赋的,不然也不会再日后被历代皇帝奉为“十哲”,而孔子将这小恶比喻成大恶,实在是有失公允。
当然也有人解释道,孔子之所以对宰予的行为如此恼怒,不是因为他有些许的懒惰,而是因为他的”言而无信“,当时孔子劝导他要勤奋的时候,宰予每每回答都说好,可是每次都再犯,所以让孔子感到恼怒,毕竟在孔子的心理,”言而无言“的人无论怎么教导,都是成不了大才的,所以孔子才会将其比喻为大恶。
孔子剧照
不过不管如何的解释,现如今的“朽木不可雕也”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始终无法改造或品质败坏到极点,无药可救,或指事物和局面败势已定,无可挽回。
所以综上所言,当孩子问起“为什么孔子明明提倡“有教无类”,他不是相信所有的学生经过教导都能成才吗?怎么还会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的话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么解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前提是你要喜欢学习,只有你愿意学,你才能听得进去老师的指导,你才能在老师的教导下从一块璞玉变成美玉,你才能最终成才。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愿意去学习,而是去消极的对待学习,那么即使你是块上好的木材,最终也只会变成“朽木”,所以要想成才就一定好好学习”。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