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对贤者的严肃批评是什么(对贤者的严肃批评作文)

导语:对贤者的严肃批评

翻开《论语》第三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齐国的著名宰相,比孔子早了一百多年。这位宰相的知名度在中国历史上不可谓不高,在他辅佐下,齐桓公小白成为春秋五霸里的第一个霸主。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为华夏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孔子对这位管仲十分推崇,曾经说他“相桓公,霸诸侯,民到于今受其赐”,并且高调评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就全都把头发散乱下来,把大襟朝左边开了。

但在本章中,却对他生活待遇和道德标准方面的不严谨、不严格、不低调、不守礼提出了批评。

孔子上来就讲,管仲这个人器量真小啊。

大家注意这个“器”字。古代专指器物,尤其是礼器,专门在祭祀时用到的那些器物。

越大型的祭祀活动,用到的器物就越大,比如大家熟悉的著名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在国家层面的大型祭祀中才能使用的。

经常听到某人是“国之重器”“大器晚成”就用器物来比喻担当的责任重大。

器量小是什么意思?就是浅薄,或吹嘘摆功,或斤斤计较,或嘀嘀咕咕,或装腔作势,或僭越摆谱,特点是本人的格局分量小于他的历史角色(职务、头衔、使命)。

从这点上来评价管仲,说器量小也不过分,他不过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而已,但却未能真正走入王道,这样的器局就有些小了。

有人就又问了,那管仲节俭吗?

孔子接着评价“管氏有三归”,关于这个“三归”,历史上有5种主要的解释:

其一,娶回三名不同姓的女子当老婆,而这在当时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做的事情,也就是僭越使用了天子之礼;

其二,是筑起三台,类似今天私建三处储藏库室,藏美女和金银财宝于其中;

其三,是有三处办公的府宅、府弟;

其四,是指管仲当时的采邑,名称叫做“三归”;

其五,是指收取的市租,十取其三;

当然,个人认为,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是为了说明管仲在工作生活上比较奢侈,不过觉得有三处府弟比较靠谱。

因为孔子紧接着后面一句“官事不摄,焉得俭?”是说管仲在公家的政治制度上,不能做到扼要统筹,只知因人设官,重叠设置了太多的部门和官位,这样怎么算得“俭”呢?

然后又有人问了:那么管仲知道礼仪吗?

孔子接着举了两个事例。

第一个,他说管仲“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塞门”就是类似于今天四合院中的影壁、照壁。古时一国的君才般会在家中的院子里设置影壁,起到屏障的作用,而管仲竟然在自己家也设置了一个影壁。

第二个,他说管仲“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古时君主在招待别国国君来访时,要用到一个东西“反坫”,就是大家相互敬酒之后放置空酒杯的土台,后世改以木制,饰以朱漆,有些类似今天的矮脚茶几。

当时别看这个小茶几,仅天子与诸侯在宴请宾客时才得有之。而管仲在自家接见访客时,居然也给自己建了一个“反坫”。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孔子得出一个结果:“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