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主要防御对象(齐长城的主体建筑部分是哪里)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探秘齐长城:从建筑结构看军事防御功能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齐长城主要防御对象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西起今长清孝里镇的齐长城,史称千里齐长城,历经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街道,翻越1518座山峰,在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东侧于家河村入黄海,是齐国为防御鲁、楚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建的。齐长城沿线共修筑了关隘12处、便门9处、城堡和兵营50余处、烽火台12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莱芜境内齐长城
关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管子·度地篇》云,“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可见,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因此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齐长城沿线也有平坦之地,所以不同地势齐长城的结构设计各有不同。
马向阳下乡里的齐长城
齐长城从军事防御功能考虑,建有城墙、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建筑材料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用石头方便,因此随山势而筑的城墙多是由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米至7米的双面城墙,有的选在山脊的陡坡上,砌成一侧高6米至7米、另一侧高仅1米至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而平原低谷地段因为石头少,齐长城多为土筑的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
济南境内齐长城
齐长城的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处,是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塞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这里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因此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
青岛入海口齐长城
齐长城城堡和兵营遗址共50余处,分布在西起长山岭、东至鹁鸽山的地段上。这些兵营多数建在地处要冲的山峰上,少数建于重要关隘山口处,也有较大规模的兵营设在便于机动调配的军事要地。其规模大小不一,从30多平方米到30000多平方米不等。
游客留念
齐长城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春秋至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因此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在军事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入侵。正是出于防御目的,齐桓公开始修筑长城。随后,齐灵公、齐威王又不断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齐宣王时已修至海边。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探秘齐长城:从建筑结构看军事防御功能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