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课文原文教案(乡愁示范课)
导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语文教案:《乡愁》
教案:《乡愁》
一、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板书:乡愁)
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字音读得准。如有字音读错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二、指名读
(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如有字音读错的,则暂停,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并能回答课文后的三道思考和练习题。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开始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若背诵出错,请其他同学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②男生背。
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五、讨论
同学们,大家已能背诗了,这是理解诗文的必由之路。
通过自学能回答课文后题目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
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你同意这种意见吗? (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后:说明其他任何思念都不及它)
若学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乡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请多名学生回答)
师问:为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必定有学生逐个分析各个时期的乡愁。①小时候,我外出求学、打工,自己最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贴上一张郎票才能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小时候的“我”一定最关注邮票;邮票寄托了作者小时候的“乡愁&34;点名背。齐背。
(二)回答第2题
“谁来回答第2题的第1小题?&34;估计学生能回答出)
多名学生回答:
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意味着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
意味着可以逾越;
意味着宝岛与大陆,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却相互隔绝,既不能通邮,也不能通航,令人痛心!
乡愁是一种难以表达的感情,诗人却化抽象感情为“邮票“船票&34;“船票&34;海峡”等具体意象中,意蕴幽远,匠心独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深刻领悟诗人的这种复杂感情,成了展开教学的难点。本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解决书后的三道习题,水到渠成。教者将竞赛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张弛有度,畅所欲言,课上高了迭起,顺利达成了学习目标,受到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点评: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本教案设计首先让学生熟读诗文,大概也是基于这一考虑吧。教者能把握诗歌数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在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及诗句的深刻内涵,体验游子思乡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且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本文内容由小快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