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偏旁部首六十五例(集王圣教序笔法)
导语:《集王圣教序》偏旁部首技漫谈和偏旁部首四十法之六法
《集王圣教序》偏旁部首技漫谈和偏旁部首四十法之六法
偏旁部首是合体字构字的基本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如“语”字,由“言”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有些教师就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这是一种误解。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书中的偏旁部首的写法不象楷书那样点画分明、也不象草书那样洗炼简捷。它在用笔的提按、连带,点画的伸缩,向背、结构的欹侧开合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变化也较为丰富。但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通用字形符号和规则,归结起来大数有三种:
1、用笔的疾徐決定点画之间的连带或笔断意连。用笔的疾徐可以因为速度的原因自然出现一些连带线条,对于临摹阶段来说要以尽可能忠实与原帖为主。笔断意连,就是说要用笔如楷,一个偏旁部首按照楷书的运笔路线一气呵成,切不可在运笔的贯气上有脱节,造成笔断意不连。在《集王圣教序》中虽然说是行书,实际上许多的点画和偏旁部首的处理仍然是偏重于楷书方向的。也正是如此,《集王圣教序》非常适合初学乍练行书者入门学习。
2、字中笔画的繁简常决定了偏旁部首形体变化,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偏旁部首的形体变化也需要通过整个字形的点画繁简以及上下字的疏密虚实错落等关系,来进行适度的变化调整。
3、为了调节用笔的节奏和上下字之间的疏密,常借用楷书或草书的写法。《集王圣教序》中的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学习取法。
4、在偏旁部首的连带书写中,有点画处要实,无点画出的连接仍然以虚为主。如果被简化连带成偏旁部首符合的,形态要以实为主。一般情况下,行书中的虚处的连带处理以自然出现为佳。
我们临摹练习行书,可以按照范字字形去临摹,在保证行书的行意外,仍然要注意用笔如楷。
写好偏旁部首还必须要注意到问题:
一是行书偏旁的书写一定要根据自身和与其所搭配组合的另一部分字形、疏密、虚实、长短、肥瘦大小不同而采取相适应的变化处理方式,切不可千篇一律。
二是部首一定要与其所组合搭配的另一部分互相呼应,贯气,形成一个整体。贯气方方式有三:
形连是其一,需要注意点是,形连时既要靠自然出现的牵丝,又要靠笔势,但过多地使用牵丝,如果形连势不能连,整个字仍是一盘散沙,气断形散。还需要强调的是牵丝一般要比笔画细,以免造成主客不分。
二是意连,也就是笔断意连,意连出于楷则,形连见于草书。因此,做到点画或偏旁部首间的呼应,还需要借助楷书意连技法,亦或者借助于草书用形连方式。
三是势连,势连和意连相近,但在本体上有非常大的不同。意连是点画或偏旁部首上下间的连带关系。势连,主要是字的偏旁部首之间的势态上的联系也包括点画的形与态方面的关系。势连,就是不借助牵丝和点画连带形成的字形结构的势的关系,比如避就关系,错落关系、斜正关系等都是借助一种态势形成的一个整体字的内部,两个组合元素之间的一种关系。
下面开始介绍《集王圣教序》偏旁部首四十法中的六法。
1/40 单人旁
我们虽然在临摹练习偏旁部首,但同时不能忽略点画的形态和用笔技法,因为这些和旁偏旁部首组合成的符合是不可分割的,是鱼和水的关系,缺一都不完善。
"化"字的立人旁,整体用笔较重,撇的角度近四十五度,起笔位置可参考界格线。注意撇画中段有细微的上鼓意,这与用笔的微妙有关。
竖形态上轻下重,起笔位置在撇的偏左位置,约在撇的三分二处。
撇和竖画的比例关系,横向见黄线标识线,大约各占一半。竖向竖略偏左,但竖画的形态上轻下重,态势上顾右抑左,收笔短相反空间极富变化,撇竖衔接处的右侧留空,以给右部的竖弯钩的竖部分留有余地。
撇和竖点形质对比上,撇简竖繁。用笔以方为主。
立人旁的运笔路线和外在轮廓。
"仪"字因为点画较多,整个字形的点画形态处理略细劲畅达。
撇画起笔逆锋入纸。中段略带上弓势,粗细变化不大。收笔不做提收。撇,形态较竖以让右。
竖画用笔细瘦劲挺,如高空游丝。收笔回至画内向上运笔,后向右出锋。
撇和竖起笔收笔以以圆笔为主。
"伪"的立人旁用笔以方笔为主。撇起笔收笔粗细近,竖缩为点,与撇形断意连。撇方竖圆,撇钢竖柔。
"俗"字撇向竖后左撇出。曲见其妙。竖画笔断意连,略偏右,但不可超越撇的起笔位置。撇和竖竖向所占地步均分。
"备"的立人旁和"俗"字立人旁近。形态有变化。撇的收笔一左放一内敛。
2/40 亠部
亠部的上点因为字的不同,点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一般略偏于横的右部。点与横有断如楷和连带处理两种形式。如"帝"和"六"。
"六"字因笔画较少,点画线条用笔粗而重。方笔为主。
3/40 竖刀旁
"刂"在行书中左竖多化竖点,起笔收笔,承上启下,笔意连贯。"则"的竖点曲斜势,偏上,用笔方 。"竖"钩,劲挺峻拔。出钩方笔见圭角。角度近四十五度。
"利"的左竖点,和"禾"部的收笔挑几乎在一条斜线上。竖钩外弓,起笔方,收笔自然带下,笔力不可泻劲,要力达锋段。
4/40 竖心旁。
竖心旁竖有垂直和斜势左右点位置变化因字因势而异。用笔或方或圆。在运笔上三画要气脉连贯畅达,一气呵成。
"怖"竖心两点化横,并做一画书写。
5/40 木字旁
"木"字旁的最大特点是抑右放左,左向多向放射延伸,右侧整体收敛,挺拔。竖多直挺。横撇右点变化较大,皆因字所占地步为变化。与右侧有形断意连者,也有形连和势连者。如"桂"字左右竖间的开合关系。"林"字的竖左低右高。
6/40 绞死旁
"绞丝旁"用笔较复杂。撇画形态形态、曲直、刚柔、方圆各个不同。"经"字的绞丝旁第一撇左上弓,"维"字的绞丝旁第一撇下凹势。折肩部位的用笔方圆形态变化也各异。撇间空间空间距离同样各异。可见王羲之书法的变化丰富,技法高妙精绝。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