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图(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是什么)

导语:孔子周游列国行程辨析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所经城邑,由于《史记》有关诸篇所说不尽一致,加之《左传》、《吕氏春秋》、《孟子》、《庄子》、《韩诗外传》等记载有异,致使之后诸家学说不一,至今莫衷一是。经归纳整理,其不同之说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匡亚明说

其说基本是沿用《史记》记载,即孔子由卫欲往陈,经匡受阻,过蒲,返归于卫。后由卫过曹,经宋遇险,慌忙西折奔郑,再由郑至陈。孔子居陈近四年,因吴、楚战乱,孔子由陈经上蔡往楚至负函(今信阳),后由负函直接返卫。此说简括,为当今主流之说。但对孔子由宋西折奔郑,再至陈的行程,其不合地理与情理之处,匡氏未作说明。从所制《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上看,也没有明确上蔡之地当时已不是蔡国之都。(见图一)

图一 匡亚明说示意图(匡亚明《孔子评传》)

匡氏“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较简略,不重细节。如孔子由楚返卫,中途经陈未加标明。当时蔡都已东迁州来(今安徽凤台),该图上蔡之地仍标识“蔡”,使人误以为蔡都仍在上蔡之地。图中,郑之东南、陈之西北间扶沟附近,标有“匡”地,即范希春《孔子本传》所说之匡邑,并言孔子一行曾到此。

二、骆承烈说

从骆氏所绘《孔子周游列国图》上看,此说与匡氏说大体一致,其主要不同之处是:孔子由楚(负函)返卫,标明了路经陈、仪、蒲都邑,明确此时蔡都已东迁州来。还标明了孔子曾由卫都西行至棘津,欲往晋,至黄河而返之行程。(见图二)

图二 骆承烈说示意图(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

该图着重标明孔子由负函路经陈国返卫,并经仪、蒲ニ地。另标有孔子欲赴晋由卫至棘津往返一程。还特标明蔡都已东迁州来。

以上二说均为孔子“由宋至郑说”及“赴楚至负函说”。

三、孟宪斌说

其说过于细繁,与上述二说主要不同之处是:言明孔子于前494年,由陈经仪过蒲返卫的行程,及孔子由陈赴楚经蔡至叶,后由叶返蔡的行程。其特别指明孔子绝粮之地为陈之互乡(今河南商水固墙)及蔡之蔡沟二地。然此说似乎仍将上蔡视为蔡都,此为孔子“赴楚至叶说”。此外,孟氏增加了孔子至宋前,还往祖籍夏邑一程。为他说所未及。(见图三)

图三 孟宪斌说示意图(孟宪斌《孔子周游列国志》)

孟氏“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过于细微。明确孔子访楚至叶而未至负函。该图似乎仍行上蔡作为蔡都,其实此前蔡都已东迁州来。该说提出“互乡”、“蔡沟”为孔子绝粮的起止之地。还特标明孔子于前494年曾回到鲁国息陬村,此说依《史记》所载,不为别家所取。

四、邹牧仑说

其说也较详繁,与孟氏说主要不同之处是:增补了孔子由卫经葵丘至郑、又折返于卫的一次行程。后再由卫经癸丘、宋直接至陈。这里省去了由卫经曹而宋,及由宋奔郑至陈迁回的行程。同时其也指明了孔子赴楚只是经上蔡至叶,后由叶经陈等都邑返卫。此说还明确了当时蔡都已东迁州来。(见图四)此说为孔子“赴楚至叶说”及“由宋至陈说”。

图四 邹牧仑说示意图(邹牧仑《伴孔子周游》)

注:1.匡(今河南长垣西南9公里)、蒲(今河南长垣县城),二地均属卫国,并为卫、曹、宋交界及相争之地。2.城濮地处卫国南陲。3.鄄属卫国。4.葵丘(今河南兰考),属曹国。5.仪(今河南开封),属卫国,靠近郑国边界。6.叶属楚国北陲。(以上6条为邹氏文中所注)7.互乡(今河南商水东南20公里固墙),属陈国;蔡沟(今河南上蔡东30公),原属蔡国;归村(今河南郾城东20公里召陵镇东),属陈国。

按:1.孔子由匡返卫后,再由帝丘经鄄、城濮、葵丘至郑,但邹氏未将孔子师徒至郑走散原因阐明。2.由宋(今河南商丘)直接至陈,所说合乎情理。3.邹氏强调孔子赴楚到叶未至负函。4.孔子由陈返卫,应由陈直接去仪,而不应再经宋。此说不知何据。5.孔子至上蔡时,上蔡早已被楚占领,蔡国出于所迫,3年前已将国都由新蔡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邹氏仍将新蔡当作当时蔡都,有误。6.邹说中有孔子于前493年赴齐一程,此略。

五、钱穆说

其说过于简略,与他说主要不同之处是:明确提出孔子是由卫经曹、宋直接至陈,未西折经郑,并提出由陈至楚,既未至叶,也未至负函,而只是到了当时属楚的原蔡都上蔡,即孔子拜见叶公之地。此为独见,其还特指明当时蔡都已东迁州来。此说回避了《史记》所载的孔子由宋经郑至陈之说,对否定孔子二次过蒲及孔子赴楚只是到了上蔡之说,并未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证。(见图五)钱说既是孔子“由宋至陈说”,又是孔子“赴楚至上蔡说”。

图五 钱穆说示意图(钱穆《孔子传》)

钱氏《孔子传》对孔子周游列国路线有着独特的见解,具体行程如下:

1.孔子由匡返卫后,再由卫经曹、宋,直接至陈。未西折奔郑,符合情理。

2.孔子为避难由陈赴楚至上蔡,此前蔡都已东迁州来(今安徽凤台),上蔡已属楚地,叶公驻镇居此,孔子赴楚见叶公,与此地无关。

3,孔子由楚返卫,经陈直返帝丘。

4,钱氏之说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又符合地理常识,但对孔子至郑作了回避。所述陈国弟子公良孺“五乘从游”起点于卫,未阐明其由。

六、濮阳说

濮阳子路展览室《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从该图看来,除了由负函至叶县一段往返路线外,余皆与匡氏之说及行程示意图相同。表明该图只是将匡氏说与至叶说合二为一,此主张不具独见性。即使孔子至叶有客观存在,也不至于由负函往返。因为孔子南下赴楚只是见叶公,只能是在一地相见,如叶公驻地在负函,孔子就没必要往叶;如叶公驻叶地,孔子就没必要往返负函。所以濮阳说不能成立。(见图六)

图六 濮阳说示意图(濮阳子路展览室)

该图为匡氏说与叶县说的综合,不具独见性。该图所绘负、叶往返行程不符客观实际。

七、张进贤、张继华说

综览文献史料,通过实地考察,经反复比牧分析,确定以钱说为主,同时收其他诸家之说的合理成分,判断孔子至陈为两次。首次为前494年,由卫经郑至陈,由于吴侵陈,孔子离陈,弟子公良儒以私车5辆从行,经仪过蒲,后至卫都帝丘约1年。第一次为前492年,孔子由卫经曹、宋直接至陈,历时达3年。由于吴、楚两军在陈对垒,孔子于前489年由陈往楚,途中遭绝粮,后赴楚至原为蔡国都地的上蔡见叶公,是否赴叶或南南下至负函,存疑。孔子经叶公问政、楚狂隐士讥讽,最后由上蔡经陈返卫。因此主孔子“至陈两次说”(不含孔子由楚返卫经陈一次),认同孔子“由宋直接至陈说”及由陈赴楚至上蔡说”。(见图七)。

图七 张进贤、张继华说(《陈国史》)

以钱氏之说为主,并参考邹氏、孟氏、骆氏以及《孔子本传》作者范希春四家之说,加入笔者之见绘制此图。

1.孔子由卫至匡,由匡经蒲返卫(在至陈之前),略。

2.孔子陈国弟子公良孺,以私车5辆从游,行程当应由陈过仪经蒲至卫,而不是由卫经蒲往陈(此次行程当为孔子第一次由陈返卫的行程)。

3,孔子第二次由卫往陈的行程,应由卫经曹、宋直接至陈(并未西折经郑)。

4,孔子由陈赴楚至上蔡见叶公,是否至叶或去了负函,值得研究(此次行程与蔡国无关)。

孔子圣绩图(明•仇英)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