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亲密关系恐惧该怎么办呢(亲密关系恐惧症怎么办)

导语:亲密关系恐惧该怎么办?

回答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

“我生长在一个离异家庭,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还因为继母的原因跟我爹家几乎断绝了联系,其实我很想念我爹,可是二十七年来从未正面的表达过。我一直以来都很想亲近人,但是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又条件反射的想抽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工作中,与人的交往也还是淡淡的。

但最让我着急的是连看见我自己喜欢的人也是这样。每次看到他我都会无所适从,想念他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合适的去表达,甚至碰面的时候如果他不主动示好或者先跟别的人打招呼我还会生气,然后很冰冷的看着他,这一点让我觉得自己很神经,我有什么资格去生别人的气,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对我好?

我平时很理智,但是看到他我就控制不住。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总觉得我爹把该给我的关心和爱护都给了别人,我就希望如果有一个男朋友就一定要很爱很爱我去补偿当年受到的冷落,可是想想又觉得这样对别人很不公平。我也想主动去温暖别人,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克服障碍?”

这个问题不是个个例,我也回答过其他类似的问题。

“我生长在一个离异家庭,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于幼年的你来说,是隔代养育长大的,父亲本应承担的是给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无条件的关爱,没有在童年时期受到充分的滋养,在遇到亲密关系的挑战时,就容易遇到一些坎坷。

还好,你在困顿时期,有主动向外求助的能力,这种积极的自主的动力,也会成为你重新审视自我和前进的一个进步的垫脚石。

第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关于情感的基本心理基础和理论。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之间自然情感连接的领域。从在原生家庭的情感连接开始,我们怎样被养育,被照顾将很大程度影响成年后的恋爱对象是如何相处的。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焦虑 逃避)依恋。

安全型依恋:这种模式下,人更容易表达自我的真实想法,更容易独处、独立。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焦虑型依恋:这种模式下,人对关系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很亲密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规律的、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却又在内心深处渴望对方不断的给予,索取爱是他们惯常的模式。焦虑型依恋的女性居多。回避型人格:这种模式下,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容易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压抑想逃离。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混乱型(焦虑 逃避)依恋:混乱型依恋是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依恋类型。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作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攻击的行为把对方吓走。

这类人在童年时期,往往有被虐待的经历,或者一直被家庭所忽略。

第二,当我们对依恋风格有所了解,你可以思考一下,自身的潜意识,是在逃避,还是在焦虑一段关系?

在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女生和你做出同样的选择。她们很多是在童年或青少时期,有一段极没有安全感的经历,比如父母离异、婚姻不幸、去世,大体上是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的滋养,以至于内心深处既渴望爱,又畏惧爱。因为不了解你的经历背景,所以提供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每次看到他我都会无所适从,想念他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合适的去表达,甚至碰面的时候如果他不主动示好或者先跟别的人打招呼我还会生气,然后很冰冷的看着他。”

在这一段里,你表达了对爱的渴望,以及特别矛盾的心理。希望不需要用语言,或者暗示,期待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婴幼儿时期,我们会期待这样的爱,来自于父母。未获得,在成年后,容易移情给亲密关系或自己有想法的对方。其实是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在对方身上,是童年未获得充分的一种体现。

“我就希望如果有一个男朋友就一定要很爱很爱我去补偿当年受到的冷落。”

潜意识里,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心理代偿。

但是,这种方式也让你产生了困惑,“想想又觉得这样对别人很不公平。我也想主动去温暖别人。”

在你的潜意识里,你知道这是对别人的不公,因为这种诉求,是来自童年时代的渴望未被满足。

你想去主动温暖别人,这是好事情,但内心也许有一道精神的枷锁困住你的主动,仿佛在说,如果你付出了,对方能否对你也给予关爱,如果这段感情陷入冰冷,就像童年时期无望的期待,是你畏惧的。

所以,你会不敢迈出给予的心理。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什么?

是建立在双方的坦率、真诚、灵魂的沟通、精神的共鸣基础上的,这样才能让双方同频共振,感受到情感交互的喜悦。

比较好的一步是你的思维开始松动了“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克服障碍?”

这里说明了三点,第一,“你愿意主动尝试新的情感模式,”第二,因为人的思维惯性是顽固的,所以这种内心的枷锁还在羁绊你。第三,“如何克服呢?”你在有意识有智慧觉醒地寻求外力的帮助。

或许以下建议对你有所启发。

第一,面对你喜欢的人,在经过对他的人品、三观等价值观念等最重要的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后,你觉得可以尝试在一起试试,可以先相处看看。

如果对方觉得不合适,不是愿意与之厮守终身的人,一个可能的风险是他提分手,问自己有没有勇气承受,或者这样的结果,不能印证“我不够好”“我配不上对方”“我没有魅力”这些思维的陷阱,小心掉进去。只能说明的结果是“我和他不合适”“我体验了一段情感”“我伤心,但我相信未来有适合我的人选”“一段经验教给我成长”。这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型。

人在亲密关系中,最终看见的都是自己,也是让自己觉察自我思维的开始。

“看见”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去试着更深层次地看见,更多地了解自己情绪、认知的来源;

第二,可以尝试和身边正能量的朋友交流,打开眼界;当然,最重要的是,你敢于去面对自己喜欢的人。

第三,如果压抑住自己的喜欢,很多情感就像憋在了高压锅里,没有释放,会是痛苦和无奈的。

对于你的父亲,你 一直很思念,但很少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算一种抑制。试着用自己能接受的简单方式,比如发一条短信问候,去开始传递这份情感。情感流淌起来,不再被堵塞住,也许你会更舒服一些。

原生家庭是有深远的影响,但好在成年之后,我们可以重新正视这份关系,可以重新定义自己,你可以成为宠爱自己的那个人,接纳真实的自己,对自己温和以待。当你有了足够的心理能量,也可以有勇气去坦荡地面对亲密关系,有能力去承担风险,接受挑战,也有机遇去开启属于自我的幸福。

这一切,都建立在你对自我的了解,接纳上。

原生家庭的伤痛,从另一个层面,也许让你更有觉察力,同理心的特质,更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包容。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