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烤鸭(山西晋中店)怎么样(二月二传统节日及风俗)
导语:府谷苏曦:“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中,“龙”指的是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由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时候,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来,由此便得来龙抬头的美誉。龙抬头,也预示着春耕的到来。
二月二也叫“踏春节”,也叫“春龙节”,也叫“龙头节”,实际上叫“中和节”。初时,“中和节”的日期是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相传“中和节”是唐代设立的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789),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民间祭祀的“社日节”,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等节日混为一个节日。时间久了,人们习惯叫成了“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兴于长安,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于是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为京兆人,历任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重臣,威望很高。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日的旧例,改贞元五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予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臣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德宗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刻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放假一天。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曰舞,中和节也如此。
中和节习俗当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进书献种上春服。在务农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具有劝农重本的象征意义,受到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们称赞。中和节还有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
其二是节日宴会。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会的机会,让群臣集会为乐,宴会上有乐舞助兴。宴会不仅在京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盛行。不过在德宗皇帝驾崩后不久便取消了。
其三是赐尺赐衣。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意味着掌握着治世治人的权力。皇帝赐尺,其实是对权力的一种象征性的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皇帝赐衣,大臣会表以示谢!
其四,献生子。李泌不仅设计了皇帝大臣在中和节的活动,也想到了普通百姓。当时人们在此节日时,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其五、中国古代祭太阳神,即男性家长率领男性家眷向东方太阳膜拜,在二月初一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朝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言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捻的愿望。
老家三道沟过二月二会,历史不长,以前是以家进行,主要是点香,点米面捏的灯盏,灯盏形式主要是鸡笸篮,照糜老婆婆等,用棉花捻子放在灯盏口上,倒了黄油后燃着,晚上看也挺亮。家家在院里面中间摆放小方桌,方桌上献上供品,点香和灯盏。希望老天,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三道沟乡过二月二会是从一九七三年幵始举办的,当时比较简单,人工制作的焰火,如猴子尿尿,炮打台湾城,鞭炮,麻炮齐鸣,非常热闹!全乡几千人观赏。从七三年开始基本上年年过二月二,以后经济富裕了,有了大型焰火,有了灯游会,有了叭音队,有了秧歌,旱船,高跷,狮舞,彩车,舞龙等等。各单位举着红横幅,向民众拜年祝福,祝贺全镇风调雨顺,村民平安康乐,幸福生活。三道沟的二月二古会现越办越好,是一场民俗的传承创新的宴会,是文化艺术的大餐,是当地人喜欢的古会。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岑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