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区划对南京城建的影响有多大了(南京城区规划图)

导语:区划对南京城建的影响有多大?

南京各区均衡化发展的思路很明显,每个区都要有各自的中心、都要玩高大上、他有的我也要有……类似的心态实际上对于南京各个时期城市建设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一、内陆城市属性过于突出

地理层面南京是典型的江城,但即使是今天,南京江城的属性依然不突出,相反,南京时常给人一种内陆城市的错觉。原因很简单,南京最核心的城市元素基本都在城墙之内,旅游资源同样如此。所谓滨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南京的边缘地带,也就下关在近代作为港口以及连通江北的铁路(火车轮渡)节点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过去的原因很简单,长江作为南京的地理天堑,具备强烈的防御属性,而且过去古长江要比今天宽得多,且更偏南,所以河西过去那就真是在水底下,石头城也在江边。即使后来河西一带渐渐浮出水面,也更多是水塘或者滩涂,地质松软含水量多,这也是为什么南京城墙是这个不规则造型的原因。

但是到近现代,在防御属性消失之后,南京依然没有过多地重视长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原因有很多,个人觉得区划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要素。

二、均衡化发展

南京现在主城一分为三的基本格局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太远的不谈,1934年的南京主城就被一分为六,城墙之内居然被切得如此细碎,1950年稍有好转,但依旧零散。而细碎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南京明城墙的范围偏大。别的城市城墙内大多就是一个区,但南京由于面积较大,被分割成很多区。

面对一个切割细碎的城市,最稳妥的方式一定是在各区交界处打造中心,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区域,也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均衡发展,这便是新街口崛起的底层逻辑。

三、主城规划缺乏整体性

各区均衡化发展的思路并非错误,但这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即南京不是一个缺水的内陆城市。南京恰恰是一座有湖泊、有河流、更有长江的滨水城市。新的城建尤其是商务区的设置,一定要尽量选择有水元素的区域。

所以包括玄武湖、莫愁湖、长江边都是南京本应该重点发力的区域,甚至可以作为核心城市主中心或副中心。

但主城细碎的区划,使得南京江南核心城区在设置新中心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每个区的均衡化发展。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南京主城中心基本是沿着各区的边界展开,即中山路和汉中路。

从均衡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十字形中心的确没什么问题,但结合南京实际的水文地理条件来说,主城(明城墙内部即周边)最佳的商业商贸中心一定是玄武湖周边,尤其是西侧和南侧。相对于新街口,这样的设置至少可以营造出南京湖滨城市的牌面,不谈江城、湖城的对外形象,至少实现了最大化的体现,不管是南京站的角度、国展中心的角度、太阳宫的角度,还是玄武湖中的角度,南京玄武湖滨CBD的形象都会有明显更好的展现。而现有的湖滨风貌相对偏弱,体现不出南京应有的繁华。紫峰和新街口作为老主城的制高点,由于距离玄武湖过远,都显得较为渺小,气势不足。

当然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去看,南京当年如果能够整体保留城墙内的古都风貌,不进行过度开发,并严格限高,只打造中低密度的湖滨商业区,可能会更加符合古城的气质。

跳出框架之后,下关滨江以及莫愁湖周边实际上都是主城副中心的最佳选择,一方面滨江滨湖的特点,可以最大化展现新中心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距离老主城中心也不远,新老CBD相距5公里之内非常合理,在实现城市功能分区的同时,依然可以保证很强的互动性。

不过由于当年缺乏对于滨水城市形象的塑造意识,让南京这座有着丰富江河湖资源的城市,实际上更多体现出来的却是近似于内陆城市的气质。而下关当初所谓CBD也逐渐被简配成为滨江高端住宅区,白白浪费了南京版外滩。

早年南京出于各区均衡化发展的思路开展城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但过于重视均衡化发展,各区都要玩属于自己的高大上,虽然最后确实是均衡了,但资源也被过度分散。而在各区内部,这种均衡化发展的思路同样处处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河西CBD轴线,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来说,更加靠江一些,其效果自然更好,但最终的选择是沿着建邺区的中轴线展开,虽然弱化了滨江视角,但实现了最大化辐射建邺区全境的目的,显然侧重点不同。

不能说南京的这条思路不对,其实均衡化也是城市非常务实的表现,只是在这种思路下南京的城市形象很难有所突破,很容易陷入中庸化的窘境。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