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无麈下一句是什么(心静无寭是什么意思)
导语:心静久了,无坚不摧(连载308)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62章分享暨挑战月分享10
六、修道,是在心地上修静。
修道,是在心地上修静,静中没有善恶是非的分别心。
心静久了,无坚不摧。
《道德经》中,但凡出现“善”字,从未以“恶”来对应,因为在道面前,没有善恶贵贱的对立,只有悟或未悟的先后。
所以,“人之不善”的这个“善”也可以理解为是否善于守道——善于守道的,可以称为“善人”;不善于守道的,则暂时被称为“不善人”。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没有区别。
修道,是在心地上修静。
善人能做到,是因为善人有一颗平等的大道心;因为平等,才有真静;只有在真静中,才有至善。
至善像一道光,光中没有黑暗,所以老子才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因为道有这个力量——万物只要亲近道,力量就会从内在升起,这种自我成长的快乐与安定,是所有生命的向往。
对于不善人而言,在他未闻道时,误以为肉体是生命,享受是快乐,名利是成功,所以求不得就苦,抓不牢就累,失去了就恨,一颗心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这是被错误的认知障碍了。
谁也不是天生的开悟者,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正确的认知替换错误的知见。
生命的真相是:
肉体只是生命的载体,生命还有无形的精神世界,精神富足了,快乐才长久;内心通达了,幸福才常伴。而人也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与宇宙是同一体。当“我”的概念消融了,善恶对错的成见也消失了,心门只要敞开,大道瞬间而至。心中有道,人就无需外求;不外求,就从“不善人”转化成了“善人”。
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生命这么宝贵,为什么能因闻道而视死如归呢?
因为,闻道者看到了:人生旅途中,肉身就像交通工具,有生就有灭,所以有使用期限;但精神不受肉身的约束,即使没有肉身,也能在天地间流转。
所以,精神上不流离失所,才是真正的“死而不亡者寿”。精神的家园就是道,人回到家中,交通工具就不是必需品了,所以闻道者才不畏惧肉体的死亡。
修道,不是修人世间的善恶成败,只是在心地上修静——心静久了,无坚不摧,至于其他的福报,那都是自然而来的附属品。
很多人是因为求健康来修道,这没有错,但更应该修静。
静既能让躁动臣服,也能孕育生机,就像自然界里秋冬主收藏,静到极致,反而孕育出了热能,到春季才能一举生发,让万物复苏。
真静了,静的力量足以疗愈身体的疾患,到那时,健康是顺道而行的必然结果,不是求来的。
修道要关注身体,但不能执著身体,因为身体是假象不是真相。
什么是真假?不变的就叫“真”,变幻的就叫“假”。
有人修行,追求身体上的感受,比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这些都是假象,是以身体感官为基础产生的,在假上修假,那不是越来越假了吗?
修行路上有风景,看看就好,不能为之驻足。否则,我们贪恋的,必将障碍自己前行。
修道,重在心地上修清静。这不是不做事,静是心力——有了强大的心力,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人生才能昂首阔步。
下一篇:每个生命的力量,都来自它依止的规律(连载309)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浏览):
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道德经与打坐~第14章(上):道态恍惚 - 心法要领1:松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