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是哪个(度量衡是什么)
导语:揭秘度量衡的统一(下)
在秦统一以前,各诸侯国所使用的货币质地、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致,计算方法、单位也不统一,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蚁鼻钱和郢爰五种形式。
布钱:由农业生产工具镈演变而来。“布”就是“镈”的假借字。布钱可分为古布、空首布、平首布二类,古布即原始布钱,又称大铲布,出现较早;空首布也是铲形,上可安柄,又可分成平肩桥足空首布、尖肩尖足空首布和斜肩桥足空首布;平首布出现较晚,又可分成平足方肩布、尖肩尖足布、圆肩桥形方足布和圆肩圆足布。布钱主要流通于韩、赵、魏三国,燕国也有使用。
布钱
刀币:由实用的刀具演变而来,又可分成古刀、尖首刀、明字刀和圆首刀。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燕、赵、魏等国也有使用。
圆钱:又叫环形币,可能从古代的纺轮演变而来。圆钱又可分成两类,一类中间有圆孔,另一类中间有方孔。上面一般铸有两个字或六个字,主要流通于秦、东周以及赵、魏两国沿黄河一带地区。
蚁鼻钱;正面凸起,背面平。上有阴文,看起来很像人面,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主要流通于楚国等南方国家。
郢爱:质地不同于其它货币,不是用铜,而是用金铸成、其外形没有固定,只依重量计算,较多见的形状是两端凹入的长方形金饼,铸造时一般是许多方在一起,使用时切开。每方正面都用铜铃印成小方格,格内通常印有“郢爱”以及“郢”、“陈爰”等字,因为很像一枚图章,所以又叫印子金。郢爰主要流通于楚国。
秦灭六国以后,各地原来流通的形形色色不同形制的货币,已经与统一的形势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品交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障碍。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又下令在全国统一货币。
秦政府统一货币的措施主要包括:整顿秦国的旧有币制,废除原有的圆肩足布等旧钱,一律改用方孔有郭圆钱;废除东方六国通行的布钱、刀币、蚁鼻钱等,同时禁止以珠、玉、龟、贝、银、锡做货币,把秦国的币制推行到全国;把铸币权集中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手里,使货币的流通趋于规范;规定货币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一镒相当于二十两),以圆形方孔铜钱——“半两钱”为下币,单位为半两。其中上币一般只限于赏赐和大数目的支付,在日常生活及交易中使用的主要是下币。
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在于,把各种形态比较原始的货币统一于比较进步的圆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过去使用、换算上的困难,便利了各地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秦代的圆钱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态,基本上固定下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废除。
秦政府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同时,也试图对文字进行统一和整理。
在秦统一全国以前,中国古代文字因政治上的长期分裂,在使用上存在着地区性差异,但并没有严重到互相不可认读的地步,而且逐渐有了互相统一的趋向。战国时文字流行的客观情况是:既有当时还遗存的古文、籀文(大篆),也有产生于战国中期、主要在秦国统治范围内流传通行的小篆,还有六国中存在的一些区域性文字(如吴、楚等地的鸟虫文,齐地的蝌蚪文等),而流行最广、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最为普及的是隶书,到战国末期,隶书已经在秦、齐、楚、三晋等地被广泛使用了。
鸟虫文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以小篆字体为统一书体,废止“不与秦文合者”。为了推行这种统一的书体,秦始皇派李斯用小篆写成《苍颉篇》七章,赵高和胡毋敬也分别用小篆写成《爰历篇》六章和《博学篇》七章,作为教材和标准的文字范本。始皇时期留下的“泰山刻石”、“二十六年诏版”以及秦二世时期留下的“琅邪台刻石”等等,上面的铭文或刻款也都是小篆字体。
秦政府统一文字的历史作用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李斯等人对小篆字体做了一些整理工作,使其比较地规范化了,而且小篆的确比古文、籀文(大篆)以及一些地方文字相对简化一些,秦始皇下令在全国通用小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有一定好处的。但秦统治者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来选用字体,不考虑其实用价值如何。
因为小篆字体产生且主要流行于秦国,于是就被看成是至尊无上的,企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全国百姓通用小篆,而把更为简便进步的隶书同其他文字一起予以排斥,这在文化上所起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隶书字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被很好地整理和推广,在西汉时尚不能达到写法上的完全统一;另一方面,秦始皇、李斯等人企图使小篆神圣化的做法,已使小篆字体本身的进步走到绝路上,其影响所及,也使我国文字的发展进步出现了曲折,走过了一段弯路。
但是,汉字的不断简化进步,是任何封建帝王个人的意志所不能扼杀的。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简,是私人用隶书写成的。墓主喜死于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上距秦统一六国不过四年。这就证明了,秦始皇、李斯等人推行的“书同文”政策,在原六国百姓中受到了抵制,隶书仍然在民间流传着。虽然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统治者三令五申,不惜使用严刑酷法,但是以小篆字体来统一文字,实际上没有能实行多少年。秦灭亡不久,小篆就已有遭废弃之势。到汉宜帝时,使用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隶书字体逐渐取代小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平准书》《云梦秦简研究》《居延汉简释文》《汉书》:《艺文志》、《食货志》《说文解字·叙》《秦史稿》《战国史》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