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古代的盛世是什么意思(盛世又称为什么)

导语:为何古代的“盛世”既稀罕,又不能长久?

前言:古代有句话叫作,宁为盛世犬,不做乱世人。可见古人的生活状况在盛世和乱世中的差距得有多大。在古代,每逢盛世必有明君在位,此时天下安定,百姓们不用担心有过多的劳役和苛捐杂税,只需安心过日子即可。

纵观古代历史,大多数朝代都会出现一段盛世光景。汉朝有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隋朝有开皇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宋朝有仁宗盛治、清朝有康乾盛世等,另外还有一些王朝的盛世名声不显。这些大大小小的盛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难得且不能持久,这是为什么呢?

盛世之下,百姓们安居乐业

短暂的盛世

汉文帝继位之初,天下疲弱。好在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都是有为之君。经过他们三代人的精心治理,汉朝国力持续上升,在景帝朝开始出现盛世气象,在武帝朝达到鼎盛。从文帝继位到巫蛊之祸有90年,其中除去文帝打基础的时间,还有大约67年的盛世光景。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之前的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期间动乱不断,百姓难得安宁。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针对前朝弊政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比如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让隋朝的国力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从开皇二十年进入盛世状态,到大业五年衰败,仅有10年时间。

隋文帝画像

唐朝是在隋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末战乱导致百业凋敝、人口骤减。面对这种情况,唐朝前面的几代皇帝还算颇有作为。唐太宗宵衣旰食,夯实了唐朝发展的基础。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将唐朝推上了鼎峰。从张嘉贞拜相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这段盛世局面维持了约35年。

所谓的康乾盛世,很多人认为时间是从康熙继位到乾隆退位来算。实则不然。大家都知道,康熙执政前期,内有权臣,外有三藩,后期又有九子夺嫡,朝廷内部斗争不断,国库亏空厉害,这两个时期都不能说是盛世。另外,乾隆执政后期,吏治败坏,国力下滑,也谈不上盛世。故而,康乾盛世按道理应从平定三藩之乱开始算,然后到乾隆四十年结束,历时100年。

康乾盛世的三位缔造者

盛世需要乱世作为铺垫

华夏讲究阴阳,而阴和阳是相互转换的,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存在。盛世也是一样,没有乱世,何来盛世的美好?历史上的盛世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在大乱之后实现的大治。文景之治出现之前,华夏乱了多少年?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再到秦末,整个天下仿佛都是一种沸腾的状态,仅一个秦末战乱,天下人口就损失了将近百分之五十。

隋朝末年的战乱因为涉及面广、战争烈度大、持续时间长,情况同样悲催。直到唐太宗继位11年后,唐朝的人口数量竟然还没有恢复到隋朝最高峰的百分之十。明朝末年的战乱同样如此,满清入关之后弄出的扬州十日、嘉定八屠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惨烈的战争让天下人口总数少了四千多万。

隋末态势

历史上大多数大一统的王朝发展到中期之后,往往会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以及土地兼并的问题。当天下大乱之后,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进而给新王朝提供走向强盛的机会。新王朝为了不重蹈前代王朝的覆辙,必然会对前代王朝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说唐朝,隋炀帝对关陇贵族和关东世家是极力打压,导致他们的逆反心不断加大,前有杨玄感,后有李密、李渊等。唐初的统治者们就学聪明了,先是通过联姻等方式来拉拢他们,然后再用钝刀子慢慢地削弱他们的影响力。再比如说清朝,明朝后期的各项苛捐杂税把百姓们弄得怨声载道。清初的统治者们就改革税制,减轻百姓负担,甚至提出“永不加赋”。

明末清初的昏暗

盛世必需明君

盛世需要前面有个乱世,可乱世之后未必会有盛世,更多的时候是乱上加乱。东周够乱吧?秦朝统一六国后,情况得到扭转了吗?百姓们的日子安定下来了吗?答案是没有!从董卓入京到三国鼎立够乱吧?晋朝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接着就是八王之乱和永嘉南渡。

一个王朝要想达到盛世,明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需要多位明君,像隋文帝那种情况,太过罕见。从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先是一个精干的明君创业立基,接着出现一段动荡磨合期,再来一到两个明君夯实基础,最后来一个明君把王朝发展到盛世阶段。

汉高祖雕像

汉高祖刘邦崛起于秦末乱世,积极吸取秦朝经验,用黄老之学给汉初的发展思路定下了基调。刘邦驾崩后,吕后等人折腾了一阵,接着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与民休息,积蓄国力,最后由汉武帝来调整方向,改黄老之学为儒家,对内加强思想统一,对外不断进取,打造出汉武盛世。

唐朝和清朝也是像汉朝这个模式走到的盛世。明君在古代历史上本身是稀罕物,一个王朝要想连续出现几代明君,得有多难?但凡过程中出个昏君,就都完了。比如说晋朝,晋朝是很可惜的一个王朝,晋武帝统一天下后,很有明君气象,可他刚有点成绩就飘了,把晋朝的风气全给带偏了,这还不算,最后还让一个昏聩的司马衷继位。

司马衷的智商

人治不如法治

自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出台后,古代皇帝的君权就带上了“神性”,除了虚无缥缈的神以外,皇帝高于一切。皇帝首先是人,是人就有缺点,而且人性是会变化的。当人的特性和皇帝的威权结合到一起后,天下就很难做到长盛不衰。

汉武帝在其执政前期和中期的表现堪称惊艳,后期却有所差强人意。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态和追求在发生转变,对臣民越发强势,百姓们因没完没了的对外战争而变得疲弱,大臣们因皇帝的雄猜而噤若寒蝉,就连他自己所钟爱的太子都有冤无处伸。这才让汉朝的国力出现了下滑,不然他也不会在晚年颁下《罪己诏》。

汉武帝雕像

唐玄宗继位之初,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很有章法,可他年龄大了后,进取心不断消退,享乐的心思不断加重,能够满足他进取心的大臣逐渐被他边缘化,而能够满足他享乐心思的大臣越发受他所看重,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让唐朝由极盛转向衰败。

乾隆执政前期同样做得很不错,可当他满足现状后,对自己的要求也变低了,让清朝的国力也走上了下坡路。这些盛世之君往往是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聩,前半生理智,后半生膨胀,王朝的发展态势系于他们一身。

安史之乱形势图

结语

中国古代受文明特性的影响,对外交流并不频繁,和西方那些海洋文明相比,略显封闭,也正是因为这种封闭,很多东西形成了一种自我循环的规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有识之士们可以用“日中而移、月满则亏”来总结这种规律。在古代,无论哪个王朝,如果发展到了盛世阶段,那么也就意味着衰世即将来临,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用梁启超先生的话来说,古代王朝之所以乱世和盛世形成循环,是因为依仗皇帝本身的素养太多,当人们能够靠制度去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天下方可真正太平。

参考文献:

《史记》

《资治通鉴》

《中国通史》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