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为什么是九天(天为什么叫九天)
导语:“三九”天为何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九”来数?又该怎么数
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年中最冷的时间,莫过于“九九”天。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数九寒天”来形容冬天里那些寒冷的日子。可你知道“数九寒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数”的吗?为何不是一天天的数,而是以“九”为单位来数呢?“数九寒天”又有哪些习俗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数九寒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数”?
古人云:“不过夏至不热,不到冬至不冷”。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在古人心目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古人的很多观念和习俗,都与这两个节气有关。
四季中,气温乃是渐变的过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更迭,周而复始。冬至作为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也是气温明显下降的一个时间节点。
谚语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最初的“数九”是按照干支历记日法来计算的,从冬至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算起的,每九天算为“一九”,依次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出九。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便于计算,古人又将“数九”改为从“冬至”日算起。既从冬至日后开始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便到了春暖花开的好时节。
《荆楚岁时记》中说:“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就是这个意思。
“数九”为何不是一天天的数,而是以“九”为单位来数呢?
《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在传统文化中,“九”作为数字中的至极之数,有“最大、最多、最长久”之意。
《易经》中更是将“九”定为阳爻,为至阳之数。如此,以“九”作为时令单位,既蕴含了寒冬在人们眼中是何其漫长与寒冷之意,又表明只要数至九次,寒冷便再无极日。同时,“九”这个至阳之数作为时令单位的划分,让人们可以更直观的去感受气温的每一次变化,又避免了以日为单位计算时的焦灼、煎熬之感。每一次渐寒渐暖,皆有所期盼。
“数九寒天”有哪些习俗呢?
“数九”的习俗中最著名的当属“九九歌”。这些歌谣不仅生动的反映出了“九九”天中的天气变化规律,还巧妙的利用自然界中的物候变化来指导人们的生活。
及至明、清两代又分别出现了“画九”和“写九”的习俗。
《帝京景物略》中说:“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古人在画“九九消寒图”的同时,还会在图中写诗,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当朝的“政治德行”,称得上是一部既文雅又有趣的历史“大事记”。
而清代的“写九”,在写诗填字的同时,还会在旁边注明当天的天气情况,让“写九”又成为一副“九九”天里,详细的气象资料。
小结
“九九数尽春风浓,家家犁牛遍地耕”。在寒冷的“九九”天里,我们一边数着“九九歌”,一边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或许我们在意的并非是那份冬天里的“严寒”,而是对气温变化的期盼!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