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阳武县在哪里啊(河南阳武县县志)
导语:小考阳武县及其与中牟县的关系
一个中牟老乡,他是我在中牟在线认识的老朋友,据他说他们夫妻两人都是从事历史教学的,都很关心中牟的历史文化建设。前些天,他看到我写的《博浪沙应该在中牟》,他也很感兴趣,又给我传了几本历史方面的电子书,其中就有一本民国版的《阳武县志》,希望能更好的帮助我研究。这些天,我整理了一下早期阳武县的基本资料,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阳武县和中牟县的一些基本关系。声明一下,我写的这些是那本《阳武县志》里没有的,是自己整理的。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阳武县的历史。阳武是秦朝统一六国时,攻破大梁后设立的一个县。直到1949年与原武县合并成立原阳县。到此时,阳武县一共存在近2200年。在此期间,阳武县一直都是中牟县隔河相望的亲密邻居,与中牟县同生共息。
先来说说阳武县名字的由来。在中原地区有很多地名都是带个“武”字,如:修武县,原武县,武强城,武皋县,广武县等等,据说是为纪念周武王而得名。阳武的武也很可能有此含义。再说这个阳字,按古代风俗: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秦朝时的阳武县城在渠水北岸,这时可以理解为渠水之阳。但是呢,春秋时的就有阳武,这个阳就不能说渠水的阳了,因为当时渠水还没有成型,据推测,只能是圃田泽之阳了。
再来说说阳武县的管辖范围。综合《水经注》里一些零散的记载,能查到阳武县的三个乡的资料。首先是高阳乡:"(渠水)又东迳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它是能查到的阳武最早的一个乡,从上文里可以看出,开封市区南这里早在春秋时期就是阳武的辖境,只是后来魏惠王在这里建了大梁城后才脱离阳武管辖。
其次:(小黄)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因水以名县。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太平寰宇记》里也有更详细的记载:“《風俗傳》云:“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于黄鄉。天下平定,乃命使,以梓宮招魂幽野。有丹蛇在水,自灑濯入梓宮。其浴處仍有遺髪。今廟號昭靈焉。” 从文中推记载得出,小黄故城在陈留北三十七里的地方。
第三:“济水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昬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这里记载的东明与现在的山东东明可能在位置上会有一些不同。一般认为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北。
至此,我们就可以得知秦朝时阳武县的大致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河南的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延津县以及山东东明县等。这个面积要是用现在的观点,作为一个县是太大了,都相当于现在整个开封地区的的面积了。但是呢,它在秦朝的县里并不算很大,最多算是中等偏下的层次,在当时的长江以南的有很多比它大的多。因为秦朝在行政管理上实行的是“大郡大县”的制度。例如,一个豫章郡的面积要比现在的江西省面积大的多;还有,《史记》中记载说秦朝曾经把70多个邑(略大于现在的乡)合并成一个超级大县。
到了汉朝,虽然汉朝基本上沿用秦朝的制度,但是呢,汉王朝认为秦朝的郡县太大,就对其大规模拆分,阳武县也在其列。有资料可查的就分割出中牟县、小黄县、东昏县等。说明一下,此时的中牟县还包括今天的郑州市区。
再说一下阳武县和中牟县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犬牙交错、水乳相融。自从汉朝设立中牟县以后,中牟与阳武两县的分界线是古渠水,水北面就是阳武县,水南面就是中牟县。古渠水是现在贾鲁河的前身,当时河道走向和现在是有不同的,当时的渠水是从郑州西北引黄河水,再一直向东到大梁(开封)南汇入沙河再向南流,最终流入淮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郑汴物流通道。至此就能很好理解一些史料中记载的:“袁绍保阳武,(打败曹操后)逼近官渡”;以及“(官)渡在南岸,属中牟”。这条分界线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后,黄河夺南济水河道入海,顺便说一下南济水的位置,根据《水经注》等史料推测,大致就是现在的黄河河道。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天下四渎之一,尤其是古代水流量比现在大得多,此时,阳武县在治理黄河南岸已经很不方便,就把这部分划给了中牟县。
最后来说说《水经注》里记载的三座阳武县城:
首先就是阳武县第一座县城:“渠水又左迳阳武县故城南,东为官渡水,又迳曹太祖垒北,有高台谓之官渡台,渡在中牟,故世又谓之中牟台。”它的位置在官渡西边对面,就是说它与官渡隔渠水相望,它是完全在如今的中牟县境内。《水经注》有几十种注释版本,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质疑,民国版的《阳武县志》也是沿用水经注观点。官渡就是这时候出现的,详情可以查看我写的《官渡小考》。
第二座县城:“济渎又东迳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魏筑也。”参看《古代中牟的长城》和《考证圃田泽》可以得知,这个县城的位置应该在今郑州市区的北部。这座县城会不会是秦朝时的县城呢?可能性很小,因为它太偏远了,不合常理。汉朝把阳武县拆分,此时的阳武县面积缩小了七八倍,并且这里又是从河北过来的大路,这座县城应该是西汉初期建的。再参看《汉书地理志》记载: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的长城是从黄河那直着向南过去的,并不是在绕道原阳县城那。现在所有人说到这段都会备注一下说阳武是今原阳县,这明显是在遇到读者。《汉书》里说的经阳武县,是当时的阳武县城。
第三座县城:“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迳阳武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阳桓矣。 ”综合上下文来看,这个县城也是西汉时,位置大体在今中牟县与原阳县交界处。也就是说,直到东汉时,阳武县城还没有完全进入原阳县境内。这与史学界认为“直到唐宋时期阳武县城才固定在原阳县境内”的观点吻合。
本文之所以采用《水经注》的记载,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中国史地学的最权威著作,还有一点,民国版本的《阳武县志》在描述南北朝前的历史时也主要是依据《水经注》,只不过他们引用的还有很多疏漏之处,我只是把他们遗忘的地方补充一下。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中牟县和阳武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牟是阳武的源头和根基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美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