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的生态适应性是指(周礼中的生态适应性是指什么)
导语:周礼中的生态适应性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描述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出产的物品和生活的人们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原文: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羸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
译文:根据按土地计算贡税的法则,辨别五种不同立地条件下所宜出产的物品和生活的人。一是山林,那里宜于生长貂、狐、貒、貉等毛细密的动物,宜于生长橡栎之类可供染色用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毛长而体态方正。二是川泽(河川和湖沼),那里宜于生长鱼、蛇等带有鳞甲类的动物,宜于生长睡莲、芡实之类结子多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皮肤黝黑而润泽。三是丘陵,那里宜于生长燕、雀、鹰等有羽毛的动物,宜于生长杏、李、梅之类有果核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体型圆润而长。四是坟衍(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那里宜于生长有龟、鳖等有甲壳的动物,宜于生长有豆、荚、角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肤色白皙而体型较瘦。五是原隰(拼音yuán xí,广平与低湿之地),那里宜于生长虎、豹、貔等毛短的动物,宜于生长萑苇之类丛生的植物,那里生活的人民体型胖而矮。
作者注:
在这段文字中,在山林、湿地、丘陵、河滩、草原等不同的生态系统下,出产的物品和人们都有相对应的特点,有着朴素的生态系统观点和生态适应性的表述。从这段文字描述的生态系统来看,应该是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区域,这也和《周礼》一书成书洛阳相吻合。
山林是指山地的森林,在古代人们将橡子的壳斗其浸泡于水中,汁液可以用来染黑色,这可以看出那时的山地森林的高大乔木是以壳斗科为主。在壳斗科多种树木的树皮和果实中存在鞣质,鞣质和铁媒染剂能够染成黑色,尽管所染的衣物长久洗涤,颜色会逐渐淡去,但因壳斗易得,所以黑色衣物一度成为平民百姓的标准着装。
壳斗科植物的叶子及果实
川泽是指河川和湖泊,和现在湿地的概念相对应。湿地中出产鱼、蛇等鳞甲类动物,生长荷花、芡实等水生的植物。
芡实
丘陵地带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充沛,适合李、梅等各种经济树木和果树的栽培。
丘陵地区的果树栽培
坟衍,贾公彦疏:“水涯曰坟,下平曰衍”,是指水边和低下平坦的土地,现在的河滩和冲积的小平原。这种区域土地肥沃,出产荠类、豆类等能够食用的植物。
豇豆
原隰(拼音yuán xí),广平与低湿之地,现在的平原地区。这里生长丛状的草本植物,形成大的草原。
草原
关于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是周公在洛阳完成的。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公
郑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