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讨好型人格可怕的十种表现(讨好型人格成因有哪些)

导语:讨好型人格成因

原生家庭是命运,也是信仰。

信则有,无信,整个世界分崩离析。

心理学认为,讨好型人格,形成于不同的家庭环境。

1、 父母也是讨好型。

“吃亏是福。”习惯就好。

讨好型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冲突时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孩子先道歉,在孩子和他人有矛盾时,告诉孩子应该忍一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高大的存在。

父母都维护不了公平,保护不了自己。如此言传身教,保证安全的前提,是避免冲突,以后孩子受到欺负也就不敢反抗了。

2、 强势的父母

“快叫阿姨!还不叫?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必须吃两碗饭!不吃?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感恩?我们辛辛苦苦赚钱养你容易吗?

孩子只要拒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被贴上负面标签。

拒绝=我不是好人

这久而久之,谁能扛得住?

你得听我的话,我才爱你。不听话等于失去父母的爱,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事关生存,简直是灭顶之灾。

过于强势的父母会导致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习惯性看父母的脸色。

孩子太小,永远无法抗衡强势的父母。

所以他们在长期被控制的经验中,学会的生存之道:反抗和据理力争是没用的,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按照对方说的做。

3、 长期处于矛盾的父母

“如果我再乖一点,他们就会和好了!”

孩子们会本能地这样认为,父母关系不好,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不够优秀等等。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跟人的正常自恋情结有关,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争吵时会说,

“要不是因为有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

“你跟你爸一个德性!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什么破事烂事都甩给我!”

“你和你妈一个样,做事不过脑!”…

第一次被这样骂的孩子,基本不会超过18岁,这样的年龄如何去理解这些辱骂?

那就是,“我很差劲,我不配!”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过去的苦难不可追,此时此刻,我们如何找回我们的尊严?

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讨好型的反义词是什么?

你们能想到什么呢?

接下来,《讨好型人格破局》。

本文内容由小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