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弟子规孝养父母的五种方法(弟子规孝顺父母)

导语:“弟子规”解读之二:养孝道始于回应父母的呼、命、教、责(二)

关键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续:养孝道始于回应父母的呼、命、教、责(一))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诲和训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如果你读懂了孔夫子的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就真明白为什么“父母教,须敬听”了。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地方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父母不是圣人,父母的教诲当然不会全正确,这不是你顶回去,不敬听的理由。如果父母真错了,你还得真心的敬听而不是装着听,更不能顶回去。其一、谨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其二、你顶回去就有违天和,失了和气,和气才能生万物。一切的人哪怕是对我提一点点意见,给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恭敬的去听取、去学习,长养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我们学弟子规,如何面对圣贤的教诲?老师的教诲?同样也要“须敬听”。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学问,除了要有好老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决不可以阳奉阴违。学问有多大的成就,从恭敬心中就能看出来,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

打个比喻,学问就像二十层的楼房,老师可能在十几层楼,我们只有在两、三层楼。十几层所能看到的景物,我们能不能看到?看不到。现在的人为什么很难成就学问?都容易犯了一个过失,不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起码是自以为是。把经典里面的教诲依照自己的认知去理解,这就把圣贤的境界从二十层楼一下拉到多少?拉到二、三层楼,有时候还觉得经典里的话讲得不对。所以,一开始跟经典学习,绝对不要批判,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你老实的做了你就会感受到一分利益。当你的境界提升了,你就慢慢理解到,经典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

在单位领导的教诲、领导的意见也要“须敬听”。领导是谁?是你的衣食父母。《孝经》士章第五是这么说的“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其实一个人在学问上、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都要先从他的恭敬、谦卑心中去求得。

“父母责,须顺承”。就是父母对我责备、批评、甚至责罚,我们都要忍受,好好反省自己,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罚,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假如说我们对父母的责备,心里有不服,甚至还有怀恨之心,这就跟孝道完全是背道而驰了。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说父母的责备真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要欣然接受。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同样的过失。

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他会觉得一味顺承是愚孝。讲这样话的人,他可能连一本经典都没有从头看到尾,中国圣贤绝对不是这样教。“顺”有两重意思,即顺从和顺势,当父母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时,我们要赶快记住,好好的去落实,这时候要顺从;当父母的责罚和要求不对的时候,不要当面顶撞,要懂得顺势而为。看《弟子规》后面讲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明白了圣贤的苦心和智慧。

“父母责,须顺承”也不能死扣经典的字面,要活学活用。“舜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才是孝子对待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春秋时期,曾子因为种瓜时误了农时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生气,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这不失对父亲的孝心,曾子这样食古不化是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姜太公与文王

姜太公在《太公家教》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有些家长,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就到学校跟老师理论,状告老师、甚至威胁老师。这样孩子的孝道怎么立起来,这样的孩子既不能事亲,也不能事君,何谈立身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