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主题是归宁为什么要写女子(古代女子归宁在什么时候)
导语:诗经之《葛覃》:女子“归宁”为什么这么难
女子“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回娘家”。
“归宁”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二首《葛覃》: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衣服洗好,把衣物收拾好,赶快做好这些事,就可以回家看望父母了。
可见,女子“归宁”,就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在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能够得到“归宁”,是一件很难得、很开心,也很值得期待的事。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就把皇上恩准贵妃娘娘贾元春,元宵节回 “贾府省亲”一事,说成是皇上“龙心大悦”、“皇恩浩荡”的极为罕见之举,所以书中贾元春在回贾府时哭诉:“当初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不容易才回家,大家不说笑只顾哭,我回去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可见,女子“归宁”有多么艰难。
既然出嫁女子“归宁”很艰难,那么,能够“归宁父母”就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葛覃》表现的就是女子得以“归宁父母”之前的喜悦之情。
《葛覃》的原文是这样的: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欢快婉转声音清丽。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心欢喜。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好欢喜就要回娘家。快把衣服洗干净,快把衣物收拾好,然后就回娘家去看望父母。
《诗经》所反映的是周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首《葛覃》,反映的就是周代出嫁女子“归宁”的事。
在周代,女子出嫁后,没有大的变故是不能够回娘家的,周代的礼法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规定,《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就有记载: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返。
周代出嫁女子“归宁”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健在。如果父母都去世了,那就不能再回娘家了。
二是出嫁女子被丈夫休妻。在古代,古人休妻的理由有“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但很多时候,妇女并无犯“七出”禁令,也会因为男子一些随心所欲的理由而被“休妻”。对已婚女子来说,被“休妻”而回娘家,是最为委屈也是最为残酷的。
三是亡国。出嫁到的国家灭亡了,出嫁女子自然可以回娘家了。
四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父母祝寿、弟兄姊妹成亲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征得夫家同意,也可回娘家。
就是因为这些规定,女子出嫁后,无论娘家有多担心、思念自己的女儿,还是不希望女儿回娘家的。所以《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会对出嫁的女儿燕后含泪所祈祝“必勿使返”。意思就是:务必记住不要再回来。
由此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葛覃》中描写的这位女子,对于难得的“归宁”机会,会表现得如此的喜悦欢欣。
同时,《葛覃》也是弘扬女子美德的一首诗。尽管诗中的女子就要“归宁”,即将见到久别父母,极度的高兴雀跃。
但她该做的礼仪规范还是做到了,先是征得夫家的同意,然后告诉管家和仆人自己要回娘家了,再是把该洗的衣服都浆洗干净了,把家里该整理的物品也整理清楚了,最后才回娘家。
从这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中,把女子的“妇徳”在字里行间彰显无余。
难怪《毛诗序》会说,《葛覃》是教化天下人的妇道: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就这样,《葛覃》用一个出嫁女子即将“归宁”的喜悦心情,和所作所为,来告诉我们,在古代,女子归宁有多么的难。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