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出自(管晏列传文言文)
导语:读书细节07:《管晏列传》中的“其在朝”中的“其”字怎么解?
今天读《管晏列传》。
《古文观止》卷五15篇选文中,完整的《史记》选文篇目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完整的非史记选文则是《报任安书》。其余11篇皆为节选。
读序,读赞,当然不如读全文能知晓始末。
《管晏列传》中有一句: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其中,“其在朝”的“其”字,坊间版本皆译作代词“他”,指晏子。我此前读的时候也没有深入思考,也认为“其”是代词“他”。
现在重复,我才觉得可能有不妥之处。
首先,王力在《古代汉语》第一册中注“上古文言中,‘其’不作主语”。
其次,韩峥嵘在《古汉语虚词手册》中注“‘其’,在元朝以后方可作主语。”
最后,于长虹、韩厥林在《常用文言虚词手册》又注“‘其’,魏晋之后方可作主语。”
三人说法不一,但先秦两汉文言中,“其”字鲜作主语可能是一个事实,虽然不能断定完全没有例外。
我们先不论王、韩、于几人所言是否一定是事实,仅从上下文看,就有不妥之处。
因为,“其在朝”既言“他在朝廷”,后“君语及之”的“之”仍译作“他”,就变成了“他在朝廷,国君的话涉及到他”,甚为不妥。故此,诸版本都把“君语及之”译作“国君同他说到的事情”,或“国君提到的事情”,仍觉费解。前者似乎是“君语及于之”,“之”好像是介代兼词,后者则把“语及”作一词,把“之”作“事情”。
只不过,“国君提到的事情”,晏子就要“直言”?国君提到的事情多了去了,如果国君是和其他人提到的事情呢?这显然不符合晏子的为官之道。
我认为,“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国君说话涉及到他,(晏子)就直言;(国君)说话没有涉及到他,(晏子)就慎行。
因此,“其在朝”如果译作“他在朝廷”,那么,“其”字指代晏子,后面的“之”也指代晏子,这就明显不通了。
查于长虹、韩厥林《常用文言虚词手册》P279注:其,连词,表他转,相当于“至于”。例句:《尚书》“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译作“至于殷高宗,他实际上久在民间劳动,和百姓们在一起。”(时:即“实”;旧:同“久”)。
这样,文章前文说“(晏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接着转而说“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那么,“其”作为连词表他转的意味就非常明显,实际应该是“其(晏子)在朝”。
原文: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试译为:至于(晏子)在朝廷,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直言;(国君)说话没有涉及到他,(他)就慎行。
前几天有个网友留言,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原文摘录于下:
要确立学习是探究过程的观念,那样才有思考才会深入,必须摒弃寻求标准解答和正确答案的思维,因为所谓正确也仅仅是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认知,作者的思想表达为文字,我们对文字的理解都存在偏差,如果学习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不断强化已有认知模式的过程,那学习的意义就很小了。
我非常赞成这位网友的话。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不断读先贤的书,不断吸收他们的观点。但先贤的观点存在解读的问题,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前辈处接收不同的解读,进而拓宽自己的认知。另外,这个读者的观点也可能是认为我从小处着手的读书方法不妥,是在寻找标准答案,因为界定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是某个群体的认知。我倒认为学习是对已有认知模式的小幅修正,是一个不断扩充边界的过程,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是渐进的,并且不断向未知的边缘开疆拓土,使得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触及自己思想从未到达过的荒野。随着学习的深入,时间的推移,可供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越来越多,故而面对新的材料能从容应对。
不知道我的理解和这位网友的原意是否一致。
以上。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