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素书》全解(素书讲的是什么)

导语:《素书》:在暗处发现端倪,才能主导最终结果

01、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有伟大的事物,都要从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地方开始出发,从小的角度逐渐累积,才会产生一个大的结果,这是事情的规律。

成就一件事情的规律如此,而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淮南子》之中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伟大的事情在崩溃前夕,首先会在小的地方出现陋习。

国家的衰亡是因为根基腐烂,百姓入不敷出等各种现象堆积之后,量变引起质变产生的局面;而一个家庭的衰败,一定是因为家庭中有德行卑劣,而且有陋习成瘾的人造成的灾难。

在《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大山将要崩塌,根基就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就会先贫困。

大山崩塌毁坏一定是因为根基不牢,国家祸患首先是因为潜藏的问题导致民不聊生所造成的局面,如果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家丁兴旺,说明这个国家的基本状态不存在大的问题。

以这样的规则去判断事物的结果,才能不失偏颇。

在元朝后期,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十分残酷的掠夺和奴役,疯狂兼并土地,把良田变为牧场,当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有的沦为奴婢,有的抛尸荒野,使农民苦不堪言。

当时的景象可以用“路有饿死骨”来形容,在这种残酷的状态下,元朝统治者毫无意识,继续挥霍无度,祸国殃民。

当时又加上元朝政府强行征调15万农民修建黄河,但是却有官员从中克扣工钱,导致河工怨声载道,民众群情激奋,在这种情况下,才煽起了起义之火。

首先出现的,是以刘福通为首的第一场起义热潮。

到了公元1351年,又爆发大规模起义,起义军攻占衙门,捕杀贪官污吏,开仓放粮,而这些举动也受到了大量群众的热情拥护。

在短时间之内,起义军力量日渐猛涨,虽然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但也成了元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02、

好的结果由好的因素堆积产生,坏的事情则是因为暗处的混乱和陋习所影响。

在《孙子兵法》之中说:但凡在开战之前预计可以取胜,那是因为有周密的计划;凡是未开战之前预计不能取胜的,那是因为计划不周密,条件不充分。

凡事都是条件决定结果,在创立事业之初,观察自己是否有创造条件的能力,如果有的话,用自己最大的能力逐渐堆积条件,当所有条件充分的时候,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像自然而然存在一样。

当事情成立之后,要将自己的眼光盯住每一个条件,然后观察外界的环境变化,依照变化将自己的条件适当调整,让自己处在能够主导当下局势的状态上。

最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条件逐渐破败出现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条件良好的存在,事情才不会出现问题。

在晚清时期,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人生高峰时可以骑着高头大马出入皇宫,但是人生低谷的时候,一夜之间便倾覆所有家产。

他的失败除了自己的主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源于李鸿章对他的打击。

李鸿章最初针对的并不是胡雪岩,而是左宗棠。

当时李鸿章和左宗棠有很深的矛盾,李鸿章就一门心思的想瓦解左宗棠方面的势力,而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钱袋子”,这个时候就成了首要打击目标。

在这个状态下,胡雪岩也算是作为政治牺牲品,才遭到疯狂报复,最终导致自己的商业帝国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

很多人说人生命运很难自己掌握,包括那些曾经塑造过大成就的人来说,都有这种感觉,而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缺乏了主动警惕和正面主导的意识,最后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已经没有了改变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

大山要崩塌是因为根基损坏,国家将要衰亡是人民贫困,所以,警惕“基础”,在暗处发现端倪,才能主导最终结果。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