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现象是提取失败说吗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由央视制作的纪录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这个节目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却被一些人用“舌尖现象”一词来批判。那么,“舌尖现象”到底是提取失败说吗?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舌尖现象是提取失败说吗
从纪录片本身来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美食的展示,而是通过食物,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和民俗。纪录片讲述的不仅是菜的制作过程,更多的是来自从事这项事业的人的故事,深入生活层面。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并不是纯粹的美食节目,更像是一部通过美食讲述中国的故事的文化片。
然而,“舌尖现象”这个词出现后,很多人都将其解读为“中国只有美食可讲,其他方面缺乏可演绎的内容,这是文化崩塌的象征”。这种批判可能带有些许国家认同感的成分,却较为片面,并未细细品味菜肴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事实上,舌尖现象并不是一个事属于宣传口号,而是媒体报道的角度和形式上的一种规律,舌尖现象“美食由口而至,文化从舌尖中传承”,美食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而且,纪录片制造需要对素材进行选取和删减,这本身就容得下批判的眼光。在节目中,有些菜肴的选材可能也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比如用煲骨头做菜的过程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卫生的。但是,不同菜肴背后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故事,有的人为传承文化而坚守,有的人为承载,创新而探索,有的人因责任自负,对这些人进行批评并无必要。
再看,舌尖现象在特定场合是很契合的。毕竟在各种媒体涌动的时代,扼要的标题和精细的制作更有吸引力。如今,国内大量的纪录片也在采用这种方式;甚至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和纪录片大奖赛上,获奖作品也以斯威夫特的《美味公司》为代表,展示良心制作。
在总结一下,“舌尖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抱着的态度是去尝试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等多层面信息,不应仅仅盯着针尖大小的某个现象去指责和否定,这恰恰会低估菜肴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美好之处。纵观整个国内媒体行业,舌尖现象的出现代表着中国文化已经进入世界舞台,而美食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