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老人简介(万松老人塔老照片)
导语:探古寻幽记——丈量北京足迹之九:万松老人塔
闹中取静的万松老人塔院
西单作为北京的繁华处所,自从来北京后曾多次游玩,但却始终不知道还有这处万松老人塔院,曾经数次与之失之交臂。万松老人塔坐落在繁华的西四南大街,具体地址为41号旁门,附近的砖塔胡同就是因为砖塔而命名的,现在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建造十分精巧,高16米,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北面设券门,其余三面辟棱窗,窗由大方砖雕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皆置有风铎。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峨耸立。
万松老人塔供奉的是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其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河内(今河南洛阳)人,俗姓蔡,于荆州出家,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赐居燕京西郊栖隐寺,直到81岁圆寂。此塔即为后人纪念他而修建的塔墓。塔南侧镶嵌有一记事石刻,上书“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王永恩奉敕重修”。据史料记载塔建之初时,为“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
时间一久,后人竟不知此塔为何而建。尽管如此,砖塔胡同周围还是很热闹的,因元代盛行杂剧,附近的钱串胡同、玉带胡同和口袋胡同都属于核心区域,加之红粉胡同也在附近,戏班、乐户、戏楼很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喧闹异常,餐饮业、娱乐业也随之繁盛而来。《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中记载:“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万松老人塔四周竟然成了杂居和酒食店,而砖塔也遭受了刀磨人拍,二百年未曾承受香火。
到了明代,朝廷专司音乐、戏曲事务的教坊司设在了东城的演乐、本司胡同,砖塔胡同一带也就沉寂了下来。至民国初年,此处已经荒芜日久,塔顶已杂草丛生。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宣布“奠都南京”,混乱的局势,有人打起了北京城文物古迹的主意,京兆尹李恒为谋私利,变卖官产旗产,其中就包括万松老人塔,为保护万松老人塔,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经多次交涉,李恒才同意将万松老人塔交由“万松精舍”管理。于是叶恭绰等人筹资整修,当时,万松老人塔院被桥洪羊肉店占用,万松精舍不仅出资让羊肉店搬出,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书“元万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
可是好景不长,日寇侵略占领北京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堪,1940年,塔院又被牙医张海良私自占用,成了一家私人牙科门诊所。1950年,以叶恭绰为首的万松精舍在世同人再次致函文化部文物局,于是,这一历经七百余年风雨的砖塔才开始了由政府管理的时代。后来随着时局的飘忽不定,塔院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致使塔院荒草丛生,显得破败荒凉,并时有住户占据居住。直到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
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塔,是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但令人遗憾的是维修后并没有对外开放和进行很好的管理,而是用新建的房子开了商店,卖家用电器,后又改为妇女用品。1995年万松老人塔成为了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塔院依旧。临街的房子非常抢手,更何况这是西四寸土寸金的地界儿,房子用途再次改变,成了药店和饭馆,一直到最近一次彻底整治,才还以原来的面貌,实属不易。
如今,万松老人塔作为北京第一个非盈利性公共阅读空间正阳书局使用,院落中零零散散的放置了一些老北京建筑的窗棂、门板、雕花木板、石墩等,院子里有喝茶的桌椅,显得格外古朴,有店员养的猫咪慵懒的晒着太阳,院外车水马龙热闹喧嚣,院内却寂静安详,只一墙之隔,却仿佛时光交错。若在夏日里,院内葡萄树下,沏上一壶茶,拿一本关于旧北京古都的书,安静地待着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本文内容由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