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意论的近义词是什么(意论拼音怎么写)

导语:《意论》什么是意?

何为意,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在杨式老谱《固有分明法》中又提到了‘知’与‘觉’,‘夫运而觉,动而知,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身,自能知人;……夫而后懂劲然也。’而李谱《敷字诀解》中的‘意’(‘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囊脈外之间’)显然有知’与‘觉’的意思。另外我们不妨将‘神’也归入‘意’的范畴,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虽将‘神’解为‘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灵气也’,但紧接着说‘大约心手眼具到则为有神。’‘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则易见……不可它视,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则懒擦衣全着皆有精神,神聚故也。’而现代生物学证实人体存在以下反射机制:人眼看向哪侧,人的主观注意随着转向哪侧,同时那侧的肌张力增加,神经反应能力增强。李谱认为‘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可见所谓‘神聚’可理解为注意力集中,那么将‘神’归于‘意’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上列举的是前人对‘意’的理解,那么我们怎么去定义呢?如果说是‘意识’,(人脑的机能,)显然是不全面的,无论生物学、心理学、哲学,‘意识’都只是主观感知的意思。而拳的‘意’包括机体感受器的感应,神经的信息沟通,大脑皮层的兴奋,机体效应器的反应等一系列的内容。我们将拳的‘意’定义为人体一切感知器官(感受器、神经系统、效应器等)的机能。

知、觉、应

我们分别定义:引起人的主观感知为‘知’,机体感受器产生反应为‘觉’,机体效应器的反应为‘应’。之所以要这么分,因为这在拳中很重要。我们知道生物感受器分别对某一特定物理或化学的刺激敏感,并将这外来刺激的能量转换成神经电脉冲向上传递。此即为‘觉’。但通常感受器发出的冲动只能到达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只能引起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当刺激较强可经由低级中枢神经向高级中枢神经上传,经多次神经转换,投射到大脑皮层该感受器相应的部位。并向其他中枢扩散,以至引起主观感受,此时才为‘知’。可见,‘觉’不一定‘知’。但盘架推手时一‘觉’即‘知’尤其重要,这也就是‘听劲’好,而事实上,‘知’‘觉’的统一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来达到的。‘应’为‘知’与‘觉’后的机体反应,在《力论》里我们已知道很多习惯性的‘应’是拳所竭力避免的,因而我们要求‘知’而后‘应’,先求‘应’的正确。并通过強化,达到一‘知’即‘应’,直至一‘觉’即‘应’。

如何练意

训练‘知’‘觉’的统一,要领为神紧体舒,神紧,为注意力集中于感应器,如手指皮纹的触觉感应细胞,关节囊、肌腱、肌梭等处的本体感受器等。实验表明主观注意能显著提高感知能力。比如在不注意时,清风拂过,你沒有感知,但当你稍加以注意后,就要不感知都难了。在生理机制上,可能是一方面降低了主观感知的阀值,另一方面加強了主观感知皮层反射区和感受器皮层反射区的有效连通。体舒,即身体放松,主要是可以降低感受器对刺激产生反应的阀值,同时有利于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有利于肢体作各种动作,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于全身的整体,也有利于全身气血的通畅。通过一定強度和较长时间的训练,基本上都可达到‘听’觉灵敏。

如何训练‘应’的准确和敏捷?关于‘应’的准确,主要是去求得动作的合理性,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形论》中展开讨论。而求‘应’的敏捷则同样要求神紧意松。这里要谈一下‘应’的指令来源和传递问题,有人认为可不‘知’而‘应’,可直接将感受器传出的信号在中枢神经的低级系统处理,并由其直接发出反射指令,这样可提高‘应’的速度。这里,我们不谈论其是否可能,只是要明确一点,要形成正确的‘应’,必须‘知’而后‘应’。至于形成正确的‘应’的机制后,随着功夫的加深,如何改善,这就要‘功夫无息法自修’了。另外是关于‘条件反射’的问题,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大脑皮层中某一感应器反射区和效应器反射区出现有效连通,于是在感应器‘感’的几乎同时会出现效应器的‘应’,这是可以不‘知’的,但该条件反射形成时的训练过程(学习)则是每个健康人都‘知’的。

到后来就只留下“意”了。为什么是“意”,而不是“神”?因为太极道以养为主,养神!太极技击为用,用意。实际上,精气神身是以养培为主,其他才是用。前面什么四个方向四个时,实际上无非是七种分别的分分合合罢了。化时分,发时合,打人时有力出力,有气出气,占机得势。切不可牢记练时的“用意不用力”,成了柏拉图式的幻想狂。当然,能以最小的力,甚至不用力打人是终身目标,这却是每天打拳耍拳时要用意修行的。打人到了能自己感觉只是用了意时,才是“用意不用力”的效果。到那个时候,用不用力已经不重要了。

太极拳不是道,只是他的修炼方向与道一致,都是从有到无,从刚到柔(站无极桩),趋于婴儿态。所以练习太极拳到一定境界,就实际上追求道了。什么是道,修道是想当神仙,长生不老。太极拳本身近于道,不是道,有可能归于道,所以是道的一个小法门而已。太极拳能求小道,什么是小道?小道就是死时无病无疼,含笑而去,不给亲人和朋友留下拖累和痛苦。如果死前几个小时能感觉预见到自己的去留,沐浴更衣,正座含笑,交代一下就走,就是不辜负自己的追求了。太极拳技击却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因为太极要舍己从人,就要相应生阳生阴。切不可守个无极态,就认为无往不利了,那只是个气功态而已。气功不是太极,气功有助于太极,气功符合了太极理念后是太极内功,有内功的才是好太极拳。

气功上可以讲上千万法门,不融合太极理念,都还是气功,不是太极。

常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说:万卷书都是真的,只是读书人不是写书人。真传的也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感觉。这就是明师喂手的作用,喂什么?喂感觉!这在别的地方叫“印证”。所以,太极拳传播不了,是能印证喂手的明师太少!

其实拳术的本质在于修炼。关键在“练”,当然要练法对头。记得有某武术杂志讲到孙禄堂临终前有徒弟在他身边要孙讲他的秘诀。孙老只给他个“练”字。

祝先生好象不太强调推手,但很重视走架中的松。记得祝先生的文章中曾提到太极练得好的人站在那就象衣架上挂的衣服,腰以上肩以下的部分是空的,推上去象一个深不见底的洞。这样的功夫真令人神往。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