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
家暴巴纳姆效应
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角度分析
家暴巴纳姆效应
家暴是指家庭成员(通常是夫妻或伴侣)之间的身体、心理、经济或性方面的虐待和伤害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事件被曝光,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其中一个现象,即家庭暴力受害者会出现“巴纳姆效应”的表现,也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心理学分析: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更容易相信一些与个人观点、想法和态度相关的说辞,并对其做出反应。在家庭暴力受害者身上,由于长期的心理压迫,受害人可能逐渐失去自信和信任感,因此更容易相信暴力施加者的话语,尤其是暴力施加者控制、压制和恐吓受害者之后,使用耳濡目染、一步步控制的方式使其受害者接受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社会学分析:家暴巴纳姆效应在不少情况下与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有关。不少传统文化都提倡忍辱负重或相夫教子,认为夫妻之间的问题应该私下解决,不应公开谈论或寻求帮助。这种传统文化观念使得受害者不敢公开寻求帮助,而在日后的生活中对暴力施加者的说辞易生产巴纳姆效应。
法律分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巴纳姆效应并不受法律认可。在家庭暴力事件中,警察和法庭通常无法凭借受害人对暴力施加者的感性认知作为证据。受害人必须提供更多的证据,包括物证和其它依据,以赢得Case。
需要指出的是,确实存在少数个案,受害人好像被自己说服了,认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生活,甚至愿意留在婚姻中,但这不表示所有的家庭暴力受害者都会存在这种巴纳姆效应的表现。事实上,非常有必要认真听取受害者的声音并严惩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