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城墙在哪里(明代城墙遗址)
导语: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江山明代古城墙石匾被发现
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日前,一块长108厘米、宽65厘米,重量超500斤,上面刻有“通安”两个大字的“石头”在江山青少年宫后的施工场地被发现,经考证为江山明代古城“通安门”上的石匾。据介绍,江山古城九个城门的匾石目前只发现这一块。
图说:发现了江山明代古城“通安门”上的石匾。网络图
据悉,在江山青少年宫后的施工现场,挖掘机在翻挖场地时翻出一块“大石头”。只因相关负责人一句“这石头放这里容易绊倒路人,大家把石头立起来靠边上”的话,工人们才将石头翻立过去,中途看到了被覆盖住的“通安”二字。
江山市档案馆馆长、史志研究室主任徐青用清水和刷子将其清理干净,发现石匾上除了“通安”二字,旁边还有一笔刻痕。徐青推测,这很有可能是江山明代古城墙上的石匾,旁边这一笔刻痕应该是“门”字的其中一笔,连起来应该为“通安门”。他说,江山古城九个城门的匾石目前只发现这一块,所以非常珍贵。
江山古城有九个城门和一个水门,各门建有城楼,雉堞鳞次,每个城门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吉祥的寓意。这次发现的石匾,其原本所在位置通安门,就是九个城门之一,即江山人俗称的“大北门”。徐青解释,通安门是通往衢州的大门。因为衢州以前叫“西安”“信安”,所以这个城门就被命名为“通安门”。据明代《城垣旧志》记载,江山古城城墙“延袤五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有奇,长一千丈有奇”,东傍江山港,西倚西山,沿山川与水系走向,因地制宜,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城墙周长约3.5公里,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0.55公里,面积约0.65平方公里。
徐青介绍,康熙十三年(1674),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清,一度攻占江山县城。据《同治江山县志》记载,“荡平以后,雉堞倾颓,西偏尤甚”。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汪浩发动捐款,募集资金修筑城墙,历时一年多时间才告竣。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杨椿又主持修城墙工作,直至四十一年(1776)在知县宋成绥手上才告竣。道光七年(1827),知县杨绍霆又劝捐修城墙。到同治七年(1868),知县陶鸿动修葺南门等城楼。民国十八年(1929),县长陈鼎新发起修城墙工程,成为有记载的最后一次城墙大修。民国廿四年(1935),张发奎率领的闽浙赣皖四省边区清剿总指挥部驻防江山,命令县城商民拓宽大街(即今解放路),拆毁通福门。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入侵江山,城墙城楼成为碉楼,防御日寇。至上世纪50年代,城墙尚依稀保留原貌。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城墙被陆续拆除,到上世纪70年代,被基本拆尽。时至今天,城墙已经踪迹难觅了。
“消失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明代古城墙石匾再一次出现,生动还原了当年的部分城门景象。”徐青说。这块珍贵的城墙石匾将被移至档案馆新馆中,届时可供人们参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