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报时鸟是什么(报时鸟钟表)

导语:报时鸟、吉祥鸟、幸福鸟?原来我们都被布谷鸟骗了

适逢端午小长假,如果你有去郊外,你有没有听到一种“布谷、布谷”的鸟叫声?你听:

它就是布谷鸟,它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带来美好的希望,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报时鸟、吉祥鸟、幸福鸟。

布谷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杜鹃。

杜鹃这个美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古代蜀国有一位国王叫杜宇,他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晚年让帝位于治水有功的鳖灵,退而隐居西山,人民十分爱戴他。

杜宇死后,蜀人感到哀伤,听闻到子鹃的鸣叫,就将杜宇的离去与悲鸣的子鹃联系起来,说他死后化作了鹃鸟,所以就把鹃鸟叫做杜鹃。

古代文人都爱它

遍观唐宋诸位诗词大家,几乎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的名家们都曾吟咏过杜鹃。

因为鹃鸟的叫声像是“不归,不归”,古人喜欢会用杜鹃鸟来表达思乡的情绪,比如:

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又因为杜鹃嘴巴里面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比如: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杜鹃花为杜鹃鸟增加了二重哀怨

每年四月杜鹃鸟啼叫的时候,也正是一种漏斗形小红花开遍山野之时,古人见杜鹃鸟嘴上有一块红斑,认为这是它苦啼而出的鲜血。那铺遍大地、绣满山峦的红花,也被认为是杜鹃鸟口吐出来的鲜血染就而成的。于是,古人便可以倚着杜鹃花鸟二重哀怨意象的叠加,来弹奏撼人魂魄的伤痛心曲。最著名的像是:

唐 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由杜鹃花联想到杜鹃鸟,用从视觉到听觉的意象拓深诗人的悲凉心境,再辅之以数字的复沓节奏,诗人的哀情渲泄得淋漓尽致。

古代诗人在对杜鹃的不断吟咏中,对其精神意蕴不断地阐发,赋予杜鹃鸟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极具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

但是,真正的杜鹃鸟又是怎么样的呢?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动物志》中就不客气地写道:“杜鹃在群鸟中是以卑怯著名的,小鸟们聚集起来啄它时,它就逃之夭夭。”杜鹃为什么要逃?自然是明白自己做了亏心事。

杜鹃鸟的四宗罪

1. 鸠占鹊巢

杜鹃鸟自己不做窠,将卵产在其它鸟巢,由别的鸟替它孵化、饲喂。

在其它鸟产卵的那段时间里,杜鹃鸟会在旁边窥视,等待时机。一般鸟类诞生一颗卵,需要的时间是20-50分钟,但是杜鹃这种寄生鸟类,在做巢穴方面没有完成进化,但是在产卵的速度上,却完成很大的进化,它们产卵的速度非常快。

它们产卵的速度只要10秒钟,也就是目标宿主只要有事外出一会儿,在旁边伺机而动的杜鹃,就会马上跑到目标宿主的巢穴中,很快就会产下一颗卵。

2. 伪装欺骗

其他鸟如果看到杜鹃,一定就开始警觉,因为它知道杜鹃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杜鹃就开始它另外一个进化出的技能,把自己伪装成鸟类的天敌——雀鹰。杜鹃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仅外形越长越像雀鹰,而且它还可以模仿雀鹰的叫声。

左边是杜鹃 右边是雀鹰 你看出区别了吗?

所以,当那些有警觉的宿主,守护在巢穴中的时候,杜鹃这个时候,就模仿雀鹰的叫声,并且其外形长得也像雀鹰,在欺骗和威慑下,目标宿主会恐惧的外出躲避,这个时候就是杜鹃就马上飞到目标巢穴中,完成产卵工作。

杜鹃在目标宿主巢穴产完卵后,它会非常心细地叼走一颗宿主产下的卵,在数量上首先保证一致。然后更绝的是,这个时候,它又进化出一项技能,那就是杜鹃诞生下的卵,除了个头稍大一些外,在卵的颜色和斑纹上,都跟宿主的卵非常的像。

你能认出哪个是杜鹃卵吗?对个头大的那个!

3. “手足”相残

杜鹃的卵,因为其个头虽然大一些,跟那些异姓兄弟在一起孵化的时候,会率先破壳而出。刚诞生的杜鹃鸟,就体现出刻在它基因中的恶毒。

它会趁着养父母外出的时候,把还未孵化的卵全部从巢穴中推下来,而如果已经孵化出了,而由于杜鹃的块头比较大,在它的排挤下,那些刚孵化的小鸟完全不是它的对手,也被它推了下去,而这些被推下去的幼鸟,根本就不具备飞行能力,基本都会被摔死。

而它在杀死养父母的孩子后,会独自享受到养父母对它的宠爱。

4. 贪得无厌

小杜鹃长得很快,越来越不像自己的母亲父亲,但可惜鸟类没有辨别能力,因此就会一直竭力尽心地喂养,它们每天冒着危险不辞劳苦,将找到的小虫子叼回来喂进这个比养父母身体大不少的孩子嘴里,实在是喂不饱它的时候,才飞走。

类似杜鹃鸟这种行为的鸟类,都有一个自己的统称:寄生鸟。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鸟类那般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建造巢穴,给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不可否认,动物世界并非像人类这样,有这么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款,它们遵循的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平衡进化的规律。但寄生鸟们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一条另外的道路,它们学会欺骗和伪装。

趣味拓展 引人猎蜜

响蜜䴕主要食用蜜蜂和蜂蜡,行为跟杜鹃一样,把蛋产在蜂虎鸟的巢穴里,把蛋交由后者照顾。

响蜜䴕也同人类也结成了惊人的共生关系。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里,土人靠猎取野蜂蜂巢来获得蜂蜜。这种猎蜜活动不知延续了多少世代,反正土人从来不愁没有优质的蜂蜜吃。

可是,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野蜂的蜂巢大多建在高大的树上或中空的树干里,很难被人发现。然而土人每次出猎都必有所获,这不能不令人惊奇。很多到非洲探索或考察的人都对此大惑不解,难道土人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鸟类学家赫伯特.弗雷德曼首先揭开上述秘密。他在非洲的一些地区考察时,发现土人猎蜜时并不径直到森林里去寻蜂巢。在猎蜜时,猎人们总是先走进林中侧耳倾听。

不一会儿,一只小鸟高声鸣叫着飞出密林,在猎人头上盘旋。这是一种叫声刺耳、身色灰绿、体大似燕的鸟。猎蜜的土人一见到它就喜笑颜开。小鸟在猎人头上盘旋一会儿后就“叽、叽”地叫着向密林深处飞去。

这时土人快步跟上小鸟。小鸟儿似乎是专门为土人作向导的,它不时停下来,鸣叫着引导土人跟上自己。有时,它会飞到迟疑不前的土人的头顶上转圈,仿佛催促土人赶快上路。

就这样,小鸟带土人行走一两千米后,就停止鸣叫,开始在林间无声地飞着小圈。小鸟飞了几圈后落在一棵树上。这时,如果土人没有反应,小鸟就会再飞起来。飞几圈后,小鸟会落回原来那棵树上。

最终,土人明白小鸟的意思,他开始在树上搜索。这时,土人常会很快发现一个野蜂蜂巢。蜂蜜就这样被找到了。一个蜂巢中大约有7 千克蜂蜜,够土人享用三四天,每当猎蜜结束,土人是不会忘记小鸟向导的,他会把找到的蜂蜜留一些给小鸟以示感谢。它指引人们前往蜂巢,二者共享战利品:蜂蜜归人,这只鸟就收获了蜜蜂、蜂蜡和幼虫。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