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宋朝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宋朝交通工具有什么特点)

导语:宋朝的交通工具

无论在哪个时代,出行都是个永恒的话题,当然,就古代而言,这更像是个难题。古代不像现代社会,人们在出行时有铁道交通、飞机,甚至于火箭之流,他们所有的不过是一双腿,条件好一些的,或许有驴子、马儿之类动物代步——这就已经是星级待遇了,跟现代开个宝马也差不多的。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得最好的朝代,虽然其军事实力纵向上与历史各大统一的王朝相比有一段距离,横向上又屡次为少数民族的队伍击破,但宋朝在其它方面,确实远超“同侪”,如医学、手工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最终表现在了它的经济上。虽然宋朝在经济上没得挑,但它仍有弱处,如它的交通业。其实中国古代,不论哪一朝,交通的发展都是异常的艰难,这是硬伤。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出行的困难程度可见一斑,但在宋代,人们出门远行却是常事,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去看看他们在旅途上的辛酸喜乐。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在宋代,出远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说走就走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普通的平民家庭不一定能承担起这项开销。那什么样的人喜欢出行呢?宋代的“旅人”组成比较复杂,如商人、举子、官员、将士、僧人道士等等。

古人出行,是一件相当考验行者毅力的事情,因为那不仅需要充足的准备,还需要历经艰难跋涉,千辛万苦不足以形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福建当官儿时,目睹周遭环境,不住地摇头,“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厄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又有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对这种险恶地形的描写如下:“道上淖泥之浆如油,不知何人治道,乃乱填块石,皆刓面坚滑……不胜其劳。”

在中国古代,行路之艰难,多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即是上方所述之险恶地形。类似范成大、曾巩所述的地形,或许可以名之奇险,但若置身其中,行在官道上,或许麻烦多一些,却不会有什么关乎生命的危险,而与之相比,翻山越岭便大不相同了。先不说翻山越岭,有坠落的危险,单论山中的猛兽、毒虫之流,便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了,像徐霞客那种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徒步从峭壁翻入山中的人物,是真的置生死于度外,只在追求游乐了,这种人实在值得我们敬仰,但想要效仿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毕竟性命只有一条。行者在穿越高山密林、人迹罕至的地域之时,便多半能够得窥一丝大自然静默中所包藏着的力量。在平地上的危险,在江河湖海中,就表现得更为淋漓,不论是波涛的澎湃,单论潜藏在水下的暗礁、海中的巨兽,动辄便是船毁人亡的结局,如杨万里《瓜州遇风》中记下了险情,“岸人惊呼船欲起,舟人叫绝船得出。涛头抛船人半空,船从空中落水中”,这算是比较走运,因为此事虽然惊险,却并没有翻船,但据史料记载,在镇江,仅三年的时间里便沉船五百余艘——那个时代自然没有现代的救援措施完备,溺死者至少数十倍于沉船。

第二,就是世情的冷漠。行在路上的旅者,难免有个三灾两病,这时候要默默咬牙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决不要指望有人会伸出援手,旁人在这种时候不落井下石,已经算是有良知的表现。在旅途之中,行到一处没有店宿的地方是非常常见的,却很少有当地人会引外人前去住宿。当然,这倒并非冷漠,而是人们对危险的警惕表现,毕竟突然冒出来一个风尘仆仆的人,人们很难揣测他的目的。当然,遇到人们的排斥不能算是最差的待遇,最怕的还是遇上恶人,诸如窃贼、地痞,地方豪强会在你前途未卜的旅途上蒙上一层灰色。如绍兴五年五月,秉义郎宋正国任期满,述职回乡时,在汉阳白湖被灭门,全家上下十二口无一人逃脱。

当然,这些外因,只要能保住性命,都算不上最严重的打击,只有从内心上来的挫败,才能够从精神和肉体两个层面上击倒一个人,诸如举子名落孙山,亦或旅途受骗对前路产生畏惧——这一切,唯有颇具应变之能,且身兼极佳毅力之人,才能够“胜任”。

所以继李白《行路难》之后,宋人梅尧臣也作《行路难》,却不叹蜀道之难,“途路无不通,行贫足如缚,轻裘谁家子,百金负六博。蜀道不为难,太行不为恶,平地乏一钱,寸步邻沟壑。”范成大也是深受行路之苦,在其《南徐道中》大吐苦水:“生憎行路与心违,又逐孤帆擘浪飞。吴岫涌云穿望眼,楚江浮月冷征衣。长歌悲似垂垂泪,短梦纷如草草归。若有一廛供闭户,肯将蔑舫换柴扉?”

不过,古人除了要应对踏上旅途后的困难,其实出行前一样的难以抉择,这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冒险。旅途的危险让他们畏惧,自然希望能够寻求心理上的庇护,这就扯到了神灵——他们出行前不仅要祭祖,还要祭祀神灵的。

古人蒙昧,对神灵的信任程度,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就连苏轼也对这一套有所了解,如他在《泗州僧伽塔》中写道:“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这个写得有几分灵异了,不过发生这种现象,或许是苏大胡子的夸大,也或者仅是一时的巧合罢了,但不论此事真假,宋人行舟时祷神的习俗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其实临行前祭祀神灵的举动,宋人称之为“祖道”,《清明上河图》中也对这一点进行了描绘。

本文内容由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