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天下的意思(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原文)
导语:刘立夫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管子》: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尽管《管子》的成书年代有待确定,但该书所提倡理性主义的自然观,否定天命鬼神,强调人的力量,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天是“自然之天”
《管子•形势》开篇就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矣。”
人们见到高峻的山岭,就会去那里烹羊祭祀山神;见到水深的地方,就会去那里投入玉石以求神佑。实际上,再高峻的山岭也没有“山神”,再深沉的水池也没有“水仙”,各种自然神灵都是人的想象。
管子认为,自然万物没有意志,春秋冬夏只是阴阳的推移,农时长短不过阴阳的作用,昼夜更替无非阴阳的变化。总体上说,天地间阴阳的运转有正常,也有失常,但多的无法减少,少的也不能增加。天地的总体变化,非人力所能损益。
换言之,“天常”、“地则”都不会因人的行为而发生改变,所谓“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自然的总体规则不随社会的变迁而产生变动,这就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二、齐桓公问天
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子说:“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告诉齐桓公:“所谓天,并非指苍苍莽莽的天。而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以百姓为天。”
可见,在管仲的心目中,过去人们那种神灵之天早已失去神性,被还原为自然之天,并提出更为理性的“以百姓为天”。这与《尚书•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如出一辙。
《霸言》篇云: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如果将这里的“人”理解为“人心”、“民心”,那管子这段话的意思就与《孟子》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没有两样。不过,据《管子》的“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这就拉开了管子与儒家的差距。毕竟,孟子只提王道,不提霸道。
三、对鬼神的态度
“鬼神”一词在《管子》中被引用90多次。《管子》对鬼神的态度有两面性:一方面否定鬼神迷信,另一方面又借助鬼神的威严来教化“漏民”(尚未开化的小民)。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
大意是,只要专心一意,耳目端正,哪怕不求神卜卦,也可预测吉凶。管子强调,一国之君(圣人)如果不致力于追寻治国安民之道,不重视农业生产,不竭力使民众统一和服从,反而痴迷于“恃龟筮”、“用巫医”,那样的话,不仅不能逢凶化吉,还会导致鬼神频频作怪,国家走向覆亡。
在鬼神信仰盛行的时代,管子毕竟不能免俗。管子提出,出于国家治理的需要,君主应“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也就是说,君主重视敬重鬼神之礼,小民方能感悟尊卑;君主敬奉山川祭祀,其威令方能在民间传播;君主恭敬宗庙祖先,百姓方能安分守己;君主恭顺宗亲旧故,孝悌方能完备。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