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教育家有哪些人(古代教育家代表)
导语: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经验,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文︱惊鸿书影
教育关系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所以,教育自古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身教育的实践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
《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间?”这里强调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
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意思即为,教学应当采用“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两种教育方式。即,可以用言语予以敦促的,则用“有言之教”;而如果无法用语言达到教学的目的,则应当以暗示或者是日常行为进行教学。
“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涉及到了心理学的范畴,同时也对教育的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而在当下教育环境下,一个人的成才,除了来自于学校教育,很大一部分都出自于家庭教育。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首先就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看来,为人父母,实属不易,责任重大。
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荀子·致士》中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即,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这其中,广博的知识还不包括在内):一,教师应当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应当有很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需要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且不违反师说;四,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讲明白。
在《学记》中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求能够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能够成为优秀的老师,除了要求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同时还要有能够为人师表的道德水准。这就是古代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
尊敬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中国古代教育除了看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品德外,同时也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尤为重要。
《论语·宪问》,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意思就是说:爱一个人,能不操劳付出吗?有忠心,能不尽心劝谏吗?
孔子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已经做到了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并对学生寄予了无限期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勇往直前,即使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见解。
孔子这样的“低姿态”,试问哪一个学生会不敬他呢?这正表现出了一位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在教育上则更强调“贵师重傅”,尊师重道、重视教育则关系到了国家的兴衰。他还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一个智力的承袭关系,同样还担负着超越前人的重任。
他以形象的语言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问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新的知识。所以,教育应当推崇创新,而不能固守成规。
循循善诱,孜孜不倦
宋代的朱熹也倡导师生之间的感情应当深厚,老师应当注重自身的品德和修养。他发扬孔子的“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饱含着情谊。
他的学生黄干在其编撰的《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悌然常以为忧。”
热心教人,方法得当,才能加深师生情谊。朱熹的教学经验,包含了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当真是我们今人学习的榜样。
无论是“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的教学方法,还是“爱之,能勿劳乎”的教学态度;无论是“师术有四”的教学原则,还是“青出于蓝”的教学目标,这些无不饱含着人类对于后代的浓浓深情。
人类的智慧就是从一代到另一代的传承和创新,真正的教育是入心的。正如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的那样:“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